文/小叶
一
两条牛并肩在街心里走来,
卖弄他们最庄严的步法。
沉着迟重的蹄声,
轻撼了晚村的静默。
一个赤腿的小孩,
一手扳着门枢,
一手的指甲腌在口里,
瞪着眼看牛尾的撩拂。
二
一个穿制服的人,
向我行礼,
原来是从前替我们送信的邮差,
他依旧穿黑呢红边的制衣,
背着皮袋,
手里握着一叠信。
只见他这家进,那家出,
有几家人在门外等他,
他捱户过去,继续说他的晚安,
只管对门牌投信,
他上午中午下午一共巡行三次,
每次都是刻板的面目;
雨天风天,晴天雪天,春天冬天,
他总是循行他制定的责务;
他似乎不知道他是这全村多少喜怒悲欢的中介者;
他像是不可防御的运命自身。
有人张着笑口迎他,
有人听得他的足音,便惶恐震栗;
但他自来自去,总是不变的态度。
他好比双手满抓着各式情绪的种 子,
向心田里四撒;
这家的笑声,那边的幽泣;
全村顿时增加的脉搏心跳,璠欷叹息,
都是他盲目工程的结果,
他哪里知道人间最大的消息,
都曾在他褴旧的皮袋里住过,
在他干黄的手指里经过
--可爱可怖的邮差呀!
--我常以为文字无论韵散的圈点并非绝对的必要。我们口里说笔上写得清丽晓畅的时候,段落语气自然分明,何必多添枝叶去加点画。近来我们崇拜西洋了,非但现代做的文字都要循规蹈矩,应用“新圈钟”,就是无辜的圣经贤传红楼水浒,也教一班无事忙的先生,支离宰割,这里添了几只钩,那边画上几枝怕人的黑杠!!真好文字其实没有圈点的必要,就怕那些“科学的”先生们倒有省事的必要。
你们不要骂我守旧,我至少比你们新些。现在大家喜欢讲新,潮流新的,色彩新的,文艺新的,所以我也只好随波逐流跟着维新。唯其为要新鲜,所以我胆敢主张一部分的诗文废弃圈点。这并不是我的创见,自今以后我们多少免不了仰西洋的鼻息。我想你们应该知道英国的小说家GeorgeChoow,你们要看过他的名著KrookKerith,就知道散文的新定义新趣味新音节。
——徐志摩
发现我不用多说什么了,诗歌本身来说,从来都不是“无师自通”,而是由心而发,显得平实真切,有共鸣者都无须刻意“学习”,“仰他人鼻息”,诗歌,现当代诗歌,意境,感情,音节(节奏)配合很重要,和部分读者私聊说过很多次了,他们想必是有概念的了。
至于鉴别出诗或歌,诗歌又出于哪种目的而写的,讽刺,倡导,唤醒,歌咏,……这些分辨都是鉴赏一首作品的重要“渠道”之一,如果连基本“目的”都没有体会到,那么诗歌精髓自然无法领悟,也没有共鸣,甚至觉得这些作品只是一些堆积的文字,就像无字天书需要“有缘人”,在有缘人出现之前,都是覆盖着尘埃,黯淡无光的,哈哈。
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又是三种境界,最糟糕的,其实是知而不觉,有“自恃”的娇纵之感,那么常常只能活在自己的天地里,自娱自乐,自生自灭了……
当然也分目的,上面说的,有些诗歌很多人都能看到亮点,但有的目的不一样,大概一生也只有作者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所要表达的了,正如武侠世界里的武学吧,有些拳脚人人可以练,有些仅仅少数人可以“通”,这是某种意义上的“天赋”,当然如果是讽刺,或者倡导什么,最好就是真切真实表述,以德感召……
当然,还有一些,在于了解作者所处环境,性格,风格,一贯作风,就像你相信一个好朋友,了解他不会去杀人,但有一天被抓了,而你还能坚信,为他奔波申述,最后证明真不是他,举例而已,想说的是要有“敏感”的,坚信真理的清晰思维,不盲目跟风……
就像我平时疯疯癫癫,突然有一天正经了,你可能会想,怎么了?出什么事了?就会询问我最真切的事情发展等等……举例而已(因为很多人不习惯我的思维模式,所以指出,哈哈)……
至于以上两首随笔诗歌内容,其实还是给当时“麻木”的国人敲醒的作用,孩童,牛,邮差,这些角色的出现所代表的意义。对于随笔诗来说,除了练笔,描述的练习,又似乎变成作者自己的警醒,因为在未成名之前,其实很少人看得到,那么就是聊以自慰,“自我牢骚”,我常常有这种感受,当然,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写的哪里不对,也没有怀疑过自己,是否还要继续写些什么,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无愧天地的事,这是我们的自由与职责,就算没人理解,那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写,要说出来,不可不说……
每次读别人的作品,我都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想象那些画面,想象那个画面的时候,换作自己会说什么……
当你意会到了,点评不会成为“批评”,而一些表述不准确,或者文字推敲,节奏推敲,都变成可以原谅的,那时候提出的仅仅是可有可无的“建议”……
当然一般有些功力的诗人,学者,他不会为了辞藻修饰使表达有所歧义,扭曲,也不会为了彰显自己才华而刻意化简为繁,“扫地僧”最高境界就是从简……但为了中庸一点,我只能说是“度”的把握。
再者意像的引用是师出有名,而不是强行加入的,又或者是真实的描述,不是不切实际的,或者自我幻想“哗众取宠”的,那么有身边的朋友,了解自己的人,可以做这样的一个“督促”了……
2016.7.25 有客,泡2010年鸿庆熟潽,暂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