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什么是创新?
纯银注:这个问题并不符合犬校的提问规范,但提问者是俞军老师……而且俞军老师自问自答,大家就欢快地参与进来了。
9238:
自答一个:创新的应有定义——用任何新要素审视现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能应用并创造新的用户价值,那就是创新。
新要素可以是但不限于:新技术 新方法 新工具 新渠道 新场景 新认知 新内容 新平台 新人群 新材料 新能源 新政策 新组织 新通讯 新媒体 新包装。
人人都能创新,事无大小都能创新。举个例子,我知道了朋友圈红点可以取消,设置以后,每天省下不少时间,帮我创造了巨大的新的用户价值,这就是应用“新方法”的创新。
社会上对创新的常见误导有:1)过分追求变化,弄错手段和目的。2)价值衡量不够重视。3)唯新技术。
补充说明:这里的用户价值,不能只考虑作为消费者的用户,而是要用同理心代入产品利益链上的任何一方,考虑这一方在面对某个变化时的损益变化。常见的用户价值分析对象(产品利益链各方)包括:用户、员工、股东、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竞争对手、政府、社会公众。在中国,政府对很多产品利益链的影响力特别大,所以,把政府当做用户去分析其用户价值,听其言、观其行、洞察其需求、利益、思考和行为习惯,也是中国的产品经理必备基础技能。
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腾讯和阿里等大公司拥有仅次于政府的影响力(在很多场景更甚),理解它们的思考和行为习惯,也是中国产品经理必备的基础技能,有助于更准确的做产品判断。
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 替换成本 (edited)
cicada:
犬校不鼓励开放性的宏大提问,不过我特别想听到俞军老师的观点,规则暂时搁一搁。
俞军老师这个观点,之前已经流传出来,我也看过了。这个思维角度按我的理解是,从全局出发去思考,然后进行高度浓缩的概括。包括你以前写的一些方法论,也是这个风格。
我是另一种风格,我想任何事情,都会快速落到“可执行的方案“这个层面,从我的角度理解互联网产品创新是这样的(别的行业我不关注):
1、模式创新
模式是一个很虚的概念,大意是你做一件事的方法和流程整个的改变了,而这些方法流程是可复用的,说白了就是会被大量抄袭的。模式创新是产品领域最高级的创新,每一个模式创新都开启了一个新的市场,比如团购市场,比如携程创造的OTA市场,比如新浪创造的门户市场,比如Uber与Airbnb。
2、架构创新
产品通过独特的功能架构,信息架构,创造独特的用户价值。和模式创新相比,架构创新往往能带给用户新鲜的体验,不仅仅服务老需求老习惯,也能创造新需求新习惯,俞军老师定义的贴吧就是一例。今日头条,朋友圈,Instagram,Twitter亦然。对于我等产品经理来说,架构创新即人生追求。
3、功能与交互创新
这个比较简单一点,谁都能做。功能创新的价值通常高于交互创新。产品选赛道影响最大,架构与运营次之,抠功能与抠交互并非关键因素,更多是产品经理个人品味的流露。就算功能与交互全不创新,照抄也不影响成败。产品经理的“选择“能力比“创新“能力重要太多。
互联网用户红利期结束后,整个市场趋于成熟稳定,创新变得不太重要。因为模式创新在任何时代都是极其罕有的事情;架构创新在成熟的细分市场很难发挥作用,除非带来颠覆性的体验,仅仅体验进化是无效的竞争,而不成熟的细分市场已然不多;功能和交互创新则不改变任何结果。
在那个已逝的黄金时代,大片不成熟的细分市场等着被架构创新的产品跑马圈地。嗯……那是已经逝去的黄金时代。
stoned:
@9238 说的创新即创造新的用户价值,把维度从用户(消费者)提高到利益相关方(尤其是政府),这的确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角度。我们以前说产品经理,分狭义和广义,但再怎么分,也都是在消费者维度的。我们觉得产品做得不错,市场反应也不错,但总会碰到很多干扰,比如总要处理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一些关系和想法(尤其是政府部门)。
我们本能的把这些排除在外,原因一是我们不擅长处理,二是我们不认可其价值。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对于产品经理、创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果能转变思路,也会带来新的机会。
ruby:
我想问一个一直比较疑惑的问题,【替换成本】如何理解?
从我的视角,这个成本是指用户原本不需要做的事现在必须去做。而这个成本出现,应该分成两个情况,一个是从产品A到产品B转换,一个是产品A自身的替换。
产品A到产品B的替换成本好理解,但是产品B自身替换就比较迷惑了,感觉这个成本大量和新体验搅在一起。我一直分不开,不知道能否有人解我一惑?
9238:
@ruby 替换成本是用户从旧体验切换到新体验,即放弃被替代品直到用上你的产品所需成本,一般可以粗分为认知成本、获取成本、使用成本,帮助用户降低成本就是创造新用户价值。
大公司推关联新产品更容易成功,便是因为它的替换成本低,无论是认知成本(品牌知晓率和认可度)、获取成本(直达用户群)都低,使用成本则只考虑各产品的一致性也是更低的。
但大公司即使有替代成本低的优势,推新产品也不是都能成功,因为用户价值还包括“新体验-旧体验”的新旧体验差值,具体到某个新产品本身,新旧体验差值和替换成本低,两者的相对大小是关键。
旧体验是指被替代品提供的价值,只要满足的相近需求,都可以算被替代品。被替代品可以是竞品,可以是满足同类需求的跨领域产品,可以是落后的上一代产品,可以是旧时代尚不存在的,也可以是自身产品的上一个版本。还可以是同一个版本,但因为用户的参与过程导致的产品相对变化。
你说的产品B自身替换,一个典型案例是微软的windows。随着产品成熟,每一代windows升级的新旧体验差值在快速变小,但替换成本一直相对固定(安装总是很麻烦,学习使用总是很麻烦),到win7以后的产品,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其用户价值已变成负值(用户价值不是客观存在,是个体的主观判断),所以不愿升级甚至花钱降级(捆绑预装)的比例很高。这里的替换成本,除了购买和安装,很重要的部分是学习新交互的使用成本,如果它总是尽量保持跟上一代相同交互,那么替换成本低得多,接受升级的用户也会更多。每一代windows的交互在绝对值上都不差(也许更好?who cares?),但对于习惯了旧版本的老用户们(后期的windows没有多少新用户了),交互变化带来的体验提升是很难大于交互变化带来的替换成本的。
tony:
C端的创新可以粗略的分为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而有价值的创新一般会体现在流程和娱乐这两块上面。
流程价值一般以缩短流程为主,比如搜索引擎相对黄页极大简化了信息查询的流程,滴滴相对电招车也简化了大量“问询-应答”的流程。少数增长流程也能成功的产品应该是通过复杂流程完成仪式感的塑造,满足了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娱乐价值就是单纯的娱乐人类,创新能否提供前所未有的娱乐方式,比如小时候第一次看到游戏机时那种沉迷的感觉。第一次看到A片时那种天昏地暗的眩晕,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娱乐新体验。
至于替换成本,俞军同学的价值提升减去替换成本,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要造成大规模用户迁移需要now/then的产品之间有足够大的体验提升。
jiawei:
对 @9238 的观点做一个补充,创新不一定非要以“新”要素来审视当前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已有要素的不同组合也是可以的,只要能产生新的用户价值即可。
将要素(资源)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只要能创造出“新”的用户价值,就是创新。(这个观点来自《经济发展理论》约瑟夫·熊彼得)
9238:
@jiawei 这里的“新”是相对于现有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比如我今天用的是iphone5s,明天去换成iphone6 plus,即使是两年前的二手老手机,对于我而言依然是应用“新工具”的创新,显著提升了我的用户价值(对于工作效率,对于我创造新价值的提升真的会很大)。
henuwangkai:
@9238 老师,我刚开始看到您这个理念流传的时候就有一个疑惑:现在行业中有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跨界竞争,比如小说和电视剧这种娱乐内容上的竞争,又比如游戏和动漫的竞争。这种竞争形态下,内容属性不同的产品竞争怎么用这套理念来划分“新体验”、“旧体验”、“替代价值”等等。是不是我所举案例超过了这套理念的限制范畴?
9238:
@henuwangkai 用户价值可粗分4类:货币,时间,身体,心理,替换成本也一样。小说电视游戏动漫提供的主要都是心理方向的用户价值。替换成本包括认知成本/获取成本/使用成本,你说的这些产品的获取成本,除了钱,主要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