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一个房地产开发商的建议:年轻人不要再贷款买房了!,文中说“大多数国民被我们地产商人和媒体洗脑了——现在不买,以后还会涨,房价永远比工资涨的快。现在不买,恐怕以后再也买不起了!”,然后举了几个例子。
案例一:在70年代,电话刚刚兴起的时候,就有舆论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富裕人群的象征,是身份的标志。那时候有一部电话,可以被神化到领导干部的层次。所以,在上海即使安一部电话5000多,也有很多人排队去买。图的啥?身份,面子,潮流!媒体舆论引导之。现在座机5000元?笑话,前不久,移动跑去家去,免费送了一台给我妈。我妈还嫌家里电话多。丢一边去了。
案例二:结婚三大件。三大件,即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而80年代,结婚时的“三大件”就变成了冰箱、彩电、洗衣机。到了90年代,“三大件”水涨船高了,更新成电脑、空调和摩托车。 如今,结婚“三大件”被默认成“三大子”,即“房子、车子和票子。每一个时代的商品工业的大发展,都便随着舆论引导。不引导谁去拼命买彩电,洗衣机,不引导这些海量生产的产品卖给谁?这些企业怎么发展,国家怎么增加GDP?大家想过没有,昔日昂贵的电话,冰箱,彩电,现在说起来是不是不值得一提?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的?
最后文章说:
如果你相信,10年前上万元的手机,电脑,摩托车现在可以轻松买到。
我们就有理由相信:10年后,房子将不是问题。
先租房吧,不要用最具想象力的黄金10年(25岁-35岁)给银行,政府打工。
年轻人买房,无疑是透支了短暂的青春和对未来长久的想象力。有很多人还透支了父母的晚年。
如果是几年前,我会被这里面逻辑绕住,现在我不会了,因为我看过《富爸爸穷爸爸》、学过财务报表,知道投资和消费的区别,知道了什么是被动收入,知道土地等资产及其附属权利的特殊性。
什么是投资?什么消费?
先想象一下,1999,你结婚了,夫家买了三大件——电脑、空调、摩托车,你同学结婚了,夫家给了一套房的首付。十七年后,你的电脑、空调、摩托车是不是已经成为破铜烂铁,不值一钱,进回收站了呢。而你同学的房子虽然旧了,价值是从前五倍、十倍了。
所以这就是投资和消费的区别。消费买来的东西以后不会再值当初的价格(除非等上几百年后变成古董),而投资买来的东西,会赚回比投入更多的钱。
什么是被动收入?
再想象一下,现在有二十万,如果你买了一个房子,装修好,你又不住,你会用来干什么?显而易见,出租,这样你每个月就会获得一笔额外的收入。反之如果你买了一部车子,从买来到用坏为止,你能从它上面直接赚取收入吗?当然你可以做滴滴司机。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两种收入性质是不一样的,当包租公,你只需要到时间,给租客打个电话,钱就过来了,轻松方便快捷。而当滴滴司机,你要接一单,才有一笔生意。前面那份你站着挣、躺着挣、趴着挣都行,而后者必须“坐”着挣。
所以我们给前者一个独特的名称——“被动收入”,那些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就是被动收入超过生活开支的人,因为从被动收入超过生活开支的那一天起,你就过上了买东西不用看价签的自由生活,当然前提是你知道自己生活开支的额度在哪。
房子是独特的资产?
再想象一下,如果你买了一部手机,两年后,你会收获什么?一部旧手机,如果拿到二手市场去卖,肯定卖不出原价。如果你买了一个房子,两年后,你会收获什么?一套旧房子,如果拿到二手市场去卖,肯定不会照原价卖。
这就是土地及附着在其上的房子独特的地方。在企业的财务报表里面,其它的资产,比如购买的生产机器设备,每年都要进行折旧处理,因为它们都有报废的一天。而产房等土地资产则不会,因此土地是一项不动产,它很固定,不增不减,没有损耗一说,所以它没有折旧,因为它不会变旧。而且人所有的活动都依赖在它上面,所以人对它的需求也几乎是不变的,甚至越发达的地方,土地需求会逐年变高越高,所以它不仅具有很好的抗通胀,保值能力,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还具有很强的增值能力。
Panda
2016-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