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礼晨
为什么对网球一窍不通的滑雪教练可以培养出网球高手呢?
英国有位爵士叫惠特曼,他在二战后开办了一个体育俱乐部,前来报名的人数很多,特别是参加网球培训的人,导致他的网球教练明显不够用了,这时惠特曼突发奇想地推荐了几位滑雪教练给了那些稍有基础的学员。刚开始的阶段,教练和学员都是战战兢兢的,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一学期以后那些滑雪教练教出来的学员网球成绩竟比网球教练手把手教出来的更好。
这是为什么呢?有意思的是,惠特曼发现,滑雪教练和网球学员常常是这样的对话:
教练:“(⊙o⊙)你觉得这次击球怎么样,你觉得自己哪里需要调整一下?”
学员:“(⊙o⊙)哦,我觉得这次肩膀的姿势有点不对劲。”
教练:“(∩_∩)哦,那你自己调整一下,快再试试。”
学员:“O(∩_∩)O好哒。”
如此往复,对网球一窍不通的滑雪教练,并没有像网球教练那样给出技术细节上更有实质性的指导方法。他们既没有照着网球教练去依葫芦画瓢,也不是自出心裁地捣鼓出什么新的方法,他们只是就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学员,没有批评没有责怪,机缘巧合般地找到了那个切入点:颠倒常规的问答模式,比学员更早发问,让学员自己解决问题。
冠军的教练不会游泳。相似的一幕也曾出现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美国一位游泳选手获得了冠军,兴奋之下把教练丢进了游泳池,可是看到教练在水里挣扎,他才恍然想起:“教练不会游泳啊!”赶忙跳进水里抢救恩师。
你发现了么,尽管上面的例子并不符合普遍认知的习得模式,也无法全面普及到全社会各个领域中,因为信任和自我责任感在例子中其实是决定性的催化剂,但这样简单的例子仍然能够为观察和了解我们那不为自己所知的一面,打开一扇小小的窗。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上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无论你给出多么正确的建议,人家都会立刻下意识地说不行,当我们提出“你可以试试这个”“你为什么不尝试那个”的时候,往往在他人听来说着说着就变成了一种指责,演变成了非但他人拒不接受,还让其十分生气的结果╮(╯╰)╭。心理学界统计过一个概率,沟通中有70%的建议是不会被采纳的,提问时有80%的人心里其实是有答案的。人们回避的往往不是建议,而是责任。
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即使在最正确的建议下,我们确实仍然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
我们的大脑不仅是身上最聪明的器官,它还是我们的首席安全官,保护你是它最重要的责任。源于大脑的自我保护意识,人们会本能地回避困难。正因为是你的建议,所以当他人再次遇到困难后一定会重新向你抛出问题,把困难的责任推给你。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有无数的理由不去听取建议,并且不了了之。
“真的很有用吗?”这样的发问耳熟能详,随处可闻。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
你的方法听上去颇有道理,但我不是很确定能给我带来什么结果,如果就这么不确定地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那我不就是连傻瓜都不如了么?所以,你必须告诉我,你的方法到底是否真的有用?如果答案不是确定的,我才懒得行动呢。
这个逻辑听上去非常完整“自洽”。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时间价值宝贵,而几乎绝大部分想要学习的人都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这个推理准确无误,才那么理直气壮地做出相互背离的选择——拒绝学习。
因此从面对困难的态度看到,每个人拥有的心智力量各不相同,对生命的选择千差万别,而心智力量的差异,最终会使一个人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与另外一些人相比甚至可能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
如果你此时意识到了自己心智的力量,请重新审视曾那些令人烦恼不安的观念:你的上司真的很愚蠢吗?你自己真的有那么优秀吗?你所谓的兴趣真的那么重要吗?你寻求学习的秘籍真的至关重要吗?你还在纠结要不要学会盲打吗?
一旦我们的心智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会因为错误的理解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浪费的时间往往不仅无法估量,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和浪费甚至可能根本无从知晓。
没有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事情了。
时间就像开篇的滑雪教练,如果你认识到了责任感更多的是在谁的身上,像信任朋友一样信任时间,你总有办法会找到真正的自我激励,这也是李笑来老师书中常常强调的“心智的力量”。
开启自己的心智,下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