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双十一的日子,我们都花了什么钱?日子都是怎么过的?
我回忆了我和身边人从1990年至今,钱都是怎么花的。一起来看看那些让我们兴奋的珍宝,是得到,又是如何陪伴我们的生活。
1988年,奶奶从苏州带藤椅
奶奶到上海玩,回来的时候过节一样:张小泉剪刀、真丝围巾、绸缎布匹……张小泉剪刀是一人一把,绸缎布匹是为了自己做衣服。最让奶奶得意的东西,是顺手从苏州带回来的两把藤椅。
“您啊,这把椅子武汉冒得卖地吗?”我舅舅不屑的说。
“你懂个屁,看看阳台上那书架,还有这衣柜,都是你娘当年从上海买来的,晓得伐?”
“这两把藤椅啊,是我在苏州发现的。你们看看这手艺,编的多好看啊。”每年夏天奶奶就坐在上面乘凉,连靠背烂了都舍不得扔。这把藤椅一用就是10年。
1992年,汉正街赶集
作为全国闻名的小商品市场,去汉正街赶集是几代武汉人的集体回忆。对我而言,只有去汉正街,才能买到款式最多,最便宜的贺年片。
我攒了一年的零花钱,都花在上面觉得很值:我送出去的贺卡最好看。从立体的,到字带音乐的,从镭射花纹的到撒了金粉的。
大人相约去买买买,小孩也相约去买买买。
“哎,快来看快来瞧啊,十块钱一双的真皮拖鞋啊,厂家大甩卖啊……”
逛下一天脚走得脚底板疼。中午在馆子里吃上一碗热干面或者热干粉,喝一杯豆浆,下午再接着逛。
挑商品用挤,砍价用喊,便宜货用抢。那个岁月里,汉正街天天是过年一样热闹。
1994年,宝成路买了大音响,蹦擦擦
那个时候很多家里都有音响了,在家里蹦擦擦,妈妈好羡慕。可买音响是个技术活,是家里的大事情,妈妈拿不定主意。后来请舅舅帮忙跑了好几趟宝成路音响市场。终于有一天扛回来几个大东西。顿时大家都感觉放在客厅里,客厅金碧辉煌。
1996年,去步行街买时尚
那个时候,武昌永远是土鳖的,土鳖人民为了时尚,必须去江汉路步行街逛一逛。除了品牌连锁店,这里还有有过生日才能吃到的麦当劳,还有打着耳洞、染着黄毛的姐姐们(我那时应该喊他们一声姐姐。她们穿的刺绣牛仔,松糕鞋,背的阿迪达斯的包,都不断刷新我的购物欲望。
2000年,大卖场逛去
家乐福在武胜路开的第一家店,是我们逛的第一家大超市。那个震撼啊,原来一瓶饮料也可以摆满整整一个货架子,让你挑花眼。后来家门口也开起来,围绕一个大超市,楼下买鞋的买吃的都红红火火。逛这里比逛汉正街舒服太多。卤肉的、面点的,各类熟食摊上人满为患。
那时候,常常超市门口的自助存包箱不够用,加开两箱还是不够用。每到节假日,所有收银台都开起来,还是一条长龙。
2005年,在某宝被骗了
2005年夏天,女生宿舍,大伙正扎堆追《浪漫满屋》。英子拿了一个包裹兴奋的嚷起来:快来看,这是我网上买的88块真皮包包!我们嘲笑她胆子真大,先把钱寄过去了,也不怕人家跑了。这个88块钱的真皮货色,和学校门口夜市上35元的有什么区别?从那天起,我们决定,坚决不注册这个可怕的账号。
那时候,花钱就是一种仪式,哪怕买一双拖鞋,也要去最好的市场精挑细选,就地还价。
曾经,为了挑一张高逼格的贺年卡挤破头,为了买进价比最高的音响踏破脚,为了装时尚,吃汉堡,坐两小时公交车也要逛步行街,那些傻傻的土土的买买买,很少是一个人孤军奋战,多数是姐姐妹妹一起嗨。
我们怎么花钱,我们就怎么生活。
怀念1990.
没有双十一的日子,我们就是这样买到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