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一种交通工具。带动经济的发展,载着人们在城市之间穿梭。
感谢现代科技的发展,火车不再是吐着黑色浓烟,不再发出金属之间刺耳的摩擦声。让出行的旅人们从黑烟和噪音中得到释放。
火车挂着一节一节绿皮车厢,很长很长。火车头像脱缰的野马沿着铁轨满载着乘客驶向远方。
每个出行的旅人想必和火车都有过一段特殊的情结吧。
去年夏天,一个人坐火车从遵义到广州,23个小时硬座,一天的时间久就耗在火车上了,原本以为会是一次痛苦的经历 。后来发现坐火车其实也是不错的体验。 未上车以前会猜测旁边对面会是什么样的人,安全与否。不过这次的确是次不错的火车之旅。
对坐的小男孩拿着玩具赛车向大人们炫耀他的宝贝,说他要用他的赛车把火车撞出去。邻座更小的男孩问他爸爸还有多久才到目的地。小孩可能是比较缺乏耐性吧,总是希望一下子就达到目的。他爸爸回答说当他数到200秒的时候就到了。小男孩兴致勃勃地数起来了,15、16……后面分贝越来越小。小男孩索性放弃了,说200秒太长了,不想数。爸爸为了安慰他,拿出了奥利奥。小男孩像是个复读机,将广告词生动地再现在车厢。他那一句:先扭一扭,舔一舔,再泡一泡。较广告原音的稚嫩有过之而不及。再然后,吃饱了,喝足了,便美美地躺在爸爸怀里睡着了,不再纠结于何时到达的烦恼。很快,充斥着各种音响的空气中又多了小男孩的打鼾声。
几天之后我又坐上了那每天定时的一趟列车回遵义。火车轨道在半山腰上,可想而知当时修铁路的工人们是何等的了不得。从上面俯视下面是一幅好美好美的景致。一片绿幽幽,很原始,是冒险家喜爱的路线。一条天赐的河流静静地躺在轨道下面。像个安详的老人,和轨道交叉,拼凑成了一个不太规则的十字架!马路与河流便是两条平行线,马路上有吉普车和挑着担的农人。沿途的风景很符合从一个一线城市到四线城市的跨越,从高楼林立的拥挤到与高山绿野的拥抱。正是这些来自大自然舒心愉悦的绿色让经济学家们把这一片土地划为贫困区。虽说他们生活的地方很贫穷,但是至少人家的水是绿的!
谈及火车上的各种体验,万千在外地求学的学子最有发言权了。
一个假期的结束意味着就要再一次坐在行走的列车上。这次算幸运的,是靠窗的座位。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深,很容易让人想起一句很应景的歌词:白天不懂夜的黑。窗外的夜景透过玻璃和我打招呼,没有想象中的浪漫美,因为身边没有那个让夜景美的伴侣。开往远方的列车是灵感的来源么。每每让人思绪万千,不由自主伤感。兴许是因为背井离乡的离愁,亲人的牵挂话语,儿时玩伴的不舍眼神,挚友的惜惜送别,以及远方恋人的遥远问候。伴随着夏季的悄然离去,金黄季节的驾到,热情降温成了凉爽的伤别。咖啡因的神经刺激依旧敌不过睡神的袭击,上下眼皮合作表演着一个眨眼游戏。对坐旁坐都是痛苦的睡姿,无奈空间的限制,只得委屈十几个小时。而我在自己也痛苦的时候观察着他们是怎样痛苦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啊。
总是搞不懂为什么火车会在没有站牌的地方停下了。一只飞蛾扑在了车窗上停下了。触角习惯性的在上下挠动,就这样静静地观察在仅一面玻璃之隔的另一个生物的世界与自己有何不同。有趣的是,紧接着,另一只飞蛾也飞来了,在先前那只飞蛾身旁打转。看来是两口子。吵架了或者是在玩躲猫猫的游戏,它俩上演的这一幕不禁会勾起分开的恋人们对对方的相思呢。其实飞蛾应该是一种乐观坚强的物种,纵使有个叫飞蛾扑火的成语来形容它的愚蠢,其实不妨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物种。火是热的,亮的。它们扑向火是因为它们总是朝着温暖,光明的地方飞去,向着希望飞去。祝福窗外的两只飞蛾吧。
寒假在回家的列车上闭目小憩时,倚在我座位上的一位中年妇女在打电话,通话的时候都还没有听出啜泣的声音。可当我目光与她双眸直接相撞时却清楚地看到了那刺眼的红色!来自眼眸中的血丝!显而易见伤心欲绝地哭过!脸颊上的泪水还没有干,还有痕迹。她爸爸去世了,本来就已经够悲惨的了,可是雪上加霜的是却买不到当日回家的机票,,只能买火车票,且还是站票。欣慰的是车厢里的好心人提醒她可以办理补票。这才得以缓解些许她的疲惫 。电话的那头说她父亲生前最讨厌的就是她了,最惦记的也是她。她不回来父亲的尸体就不会入殓。漫长的不是火车的摇摇晃晃,而是未能尽孝的煎熬。我明显感觉到她已哭得心力交瘁 ,心还在不停地滴血。她是要在火车上度过那漫漫无边的夜晚了,势必那一晚胜似过了一个世纪之长。但愿睡神能附身于她,赐予这个可怜的女儿一个好梦,在梦里继续她和父亲幸福的点点滴滴。
一列火车,几节车厢 。便是千千万万个生活片段的缩影。孩童的啼哭,大人之间的琐碎谈资,情侣间的依依相偎,如果不运的话,可能会来一场与小偷的斗智斗勇。有人抱怨,有人欢笑,而有人则无感。而我属于感性的那一类吧。
最近各个社交平台都被许巍的最新单曲刷屏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首歌背后的故事我并不了然。但我想说,诗和田野并不只存在于远方。一列火车就可以是一首诗,一片绿野。形形色色的生活大戏正在火车上上演,旅人们请用心扮演好观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