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无助,会产生恶性循环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人们经常会感觉到无助。短期的无助,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调解来解决,但长期遭受挫折和失败,就容易让人产生恶性循环。
1967年,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过一个著名的试验。这个实验的装置设计得很像斯金纳箱,箱子被分为两部分,中间用隔板隔开。实验对象选择了狗,在箱子里,它停留的部分会有定期轻微的电击。实验中,研究人员把狗做了一定程度的束缚,让它们无法跳过隔板,保证狗无论如何也躲不开电击。在对比的实验中发现,经过几次尝试,狗意识到自己怎样做也没法逃开电击,它就索性放弃抵抗了,甚至当研究人员把它们再放到新的环境里,让它们有能力逃脱,它们也会放弃。
心理学家管这种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这种无助,是由于后天的持续经历造成的。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在一系列持续的打击下,也会陷入恶性循环:他们慢慢开始学会接受命运,也就慢慢变得消极,而这种消极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无助。
【实验】
心理学家把婴儿分为两组,分别在婴儿床的上方设置了一个可以旋转的装置,上边有五颜六色的布条。其中,一组婴儿可以通过枕头的感应控制布条旋转的速度和方向,而另外一组则是完全随机旋转,婴儿完全没法控制。在可控制的这一组,仅仅过了两周,婴儿们就学会把控制当作一种游戏来玩了,而另外一组,即便把枕头也换成可控制的,婴儿却学不会怎么玩这种装置。这是因为在之前的几次经历过后,不可控组的婴儿已经有了习得性无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没法改变结果的,索性就放弃了改变的努力。
拥挤,会导致行为失常
关于环境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1962年,心理学家卡尔霍恩就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群小白鼠放在一个安全、封闭、食物充足又没有天敌的狭小空间里,按照常规的繁殖速度,一年多以后,这里应该有5000多只成年小白鼠。但实际情况却显示,最终只有150只存活下来。
这说明在拥挤的空间里,小白鼠不仅繁殖行为出现了问题,并且那些成功出生的小白鼠,也绝大多数没有活到成年就死亡了。同时,在观察当中,卡尔霍恩发现:这些处在拥挤状况里的小白鼠,出现了很多异常行为。比如,出于生存本能,小白鼠天生就会筑巢,但在拥挤的情况下,雌鼠丧失了这种筑巢能力,它们甚至没法堆出一个完整形状的小窝。
为了将动物实验的结果推广到人,心理学家调来了很多数据进行分析。比如,他们在监狱里发现:那些拥挤牢房中的犯人,死亡率、杀人率、自杀率和生病的次数都明显更高,并且他们还有更强的再犯罪倾向。同样的,研究人员让人待在非常拥挤的小房间里去完成有一定复杂程度的任务,比如说听故事然后复述故事,这些人的完成水平明显下降。这也说明高密度的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如果长期持续拥挤,会导致社会问题。
这项研究的结果,不仅对心理学上关于环境和行为的关联研究有很大影响,并且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社会治安管理都有很大帮助。毕竟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具体空间里,把握好这个关系,也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