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一早,坐我左手边位置的公司签约写手就开始给自媒体组所有同事们分享他看到的《惊惶庞麦郎》(作者:鲸书)一文,因为忙着自己手里的事,并没仔细听他在说什么,大致只记得:“这人,也是神奇,主动打电话给记者聊天,最终挂断记者电话的理由是:我要看电视了,西游记开始了......推《我的滑板鞋》,从SEO到请大V段子手写段子造势,一切动作都是为制造出一种是他自己火起来的感觉,神秘,但又没有包装的那种(效果)。这些东西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啊。”对于这个昨天在热门微博下光发条评论,就分分钟涨粉儿200+的人,也作为最早一批玩转自媒体的人,从一篇人物报道看到的是,学习如何更加极致发挥各类网推手段相互配合以达到网推的最佳效果。
当然,这都只是我的猜测。作为自由撰稿人的他,肯定也是挺有情怀一人儿。文章也一定还有别的地方打动了他,只是在大声公放着周杰伦老歌的办公室里,他没有全部讲出来而已。
晚上回家忙完才认真看了《惊惶庞麦郎》全文。看完后,重新听了一遍《我的滑板鞋》。再听不出之前的戏谑感,实话是还有点心酸,也不是同情,是心酸。五味杂陈。
知乎里的一个帖子也随之被顶起来『如何评价《惊惶庞麦郎》这篇采访稿?』。
实在无法苟同magasa(电影杂志《虹膜》主编)的己见:说到底,庞麦郎是否傻逼真的重要吗?也许他的确是个傻逼。在今天这个人人都可以成名 15 分钟的时代,许多新闻人物和事件,其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它们只是机缘巧合地成为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我相信庞麦郎作为一个歌手和他的音乐都无甚价值,所以费尽心机去展示和证明他是一个傻逼,这件事同样没有价值。唯一有价值的,是怎么记录和揭露这个造就傻逼的机制和时代。
magasa认为,《惊惶庞麦郎》把庞麦郎或明或暗地写成是傻逼,这应验了自己先前潜意识里对庞麦郎是个傻逼的想象,或者说思维定势。再者声明自己:“我不是说要同情庞麦郎,这好像也有点矫情,但我们应当敬畏人的复杂性。”
道理他都懂,可鸽子为什么那么大呢?
敬畏人的复杂性他都懂,可庞麦郎为什么那么傻逼呢?
相比之下,孙小方(MEBAMA.CN“蜜爸妈”创始人)回答得更得我心:这篇文章不是塑造庞,而是重现庞。庞就是一个平时我们根本不会关注的社会群体的一员......报道的好处是,让我们看到一个闯入城市领地的乡村亲年的各种惊惶,让我们看到他的理想和执念,也看到了他对商业社会的懵然无知所导致的疏离和逃避,但,庞不是那个奇异的音符,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她(《惊惶》作者)想写的是个陕西农民青年,在面对外面世界的诱惑中,如何摆脱过去的生活,但在新的生活中,又找不到自己坐标的现实处境。
在微博评论里看到有网友把庞比喻成当代孔乙己,也看到有网友说如张悦在编者话中更准确温婉好接受,庞和姜文一样,他们是猫,却以为自己是一只会飞的鸟。
另一个回答也很出彩。东林君(《人物》记者)不止逻辑清晰,还给出了两个链接让人自己去阅读比对,验证他的观点。他
恩,顺着链接我又点开了他推荐的两篇文章《狱警赵志刚:不能奋身一跃》(作者鲸书)、《一个19岁高中生的残酷青春杀戮》(作者:李菁)
东林君这货的知乎个人简介里就写着:写一篇删两篇。在准备回头原文摘录他观点的时候,他的回答竟然消失了!
也许是不想给人留话柄说鲸书是你同事嘛,当然必须肯定要顶啊。(鄙夷脸)
也许是他和鲸书之间有点暧昧关系?刚还铿锵有力声情并茂地回答了,怕鲸书看见,又默默地删了。(八卦脸)
已无法回忆起原文的具体言辞表达。请原谅我言语之贫乏、记忆之衰退。
作为《人物》记者的他算是间接性声援吧。
一方面,用推荐的《狱警赵志刚:不能奋身一跃》(作者鲸书)一文来佐证,鲸书不是网友所批驳人血馒头、春秋笔法的那类记者。《狱警》一文的微博评论里,鲸书自己也评论到:“做记者快一年了,采访过官员、艺人、风暴中心的普通人,这是第一次写这样表面上看起来毫无戏剧冲突和故事的人。大概就是其间一点点的不甘,和最终认了命的庸常,打动了我。”此文的确如她所言“毫无戏剧冲突”,这无法为梦想奋身一跃的人,压在心里的音乐梦想,默默揣了24年。梦想被琐碎生活磨平,是常态。鲸书作为特稿记者,她应该是敬畏梦想的一个人吧。
另一方面,用《一个19岁高中生的残酷青春杀戮》(作者:李菁)来探讨新闻的专业性。专家、学者、记者、社会观察家等都期待追问导致事件产生最初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记者有反复核查事实的职责,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终极原因。如果核查后发现根本没有可以解释全部的原因,诚然写实才是最专业的新闻做法。《杀戮》一文中,始终在探寻一个普通高中生为何残忍杀害同学的原因,到文章最后一个字结束都并未给出确切的终极原因,因为连犯罪嫌疑人自己都一直无从解答“为什么”这个问题。
万年(编剧,科幻爱好者)也答得好:“庞的一切缺陷,矛盾,归到深处,又源自美好的自身愿望,碰到了并不能够相匹配的成长环境。环境给人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让人痛苦和迷茫。我们逃不出自身所处的环境局限,又巴望着井外的天空。这是他的困惑,也是人类的困惑。只是作为人类情感共鸣深处,我并没有感觉到作者的“包容”。我只想说盖茨比里开头的一句话,‘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且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所拥有的条件’。”
庞麦郎不是个例,他已然变成了一个符号。这些“缺乏教育,逻辑看上去很混乱,想事情一根筋,品位尤其莫名,为了标榜自己不惜撒一些明眼人看来很蠢的谎”的人,抱着梦想,又惊又惶地去闯。有的可能会像庞一样,梦想最终实现了,但其实如同吉米笔下的夹缝人一样,夹缝中开出奇葩。故事听到这里,我们都会追问,故事的后来呢?恩,后来呢?我也想知道。
最后,以鲸书在转发@人物《惊惶庞麦郎》一文时的转发语作结尾吧:
“报道是遗憾的艺术,接受一切批评。只希望读者看到的不只是一个‘35岁陕西农民冒充90后台湾音乐人’的故事。”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