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这种东西,是人类精神上的支柱,也是我们所追寻的一个方向。而我们也将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去朝向那个如灯塔般照亮我们前路的信仰。哪怕我们在追寻的途中身陷泥潭,信仰也会给予我们无限的动力,使我们不断地前进,不断地追寻,永不放弃。
而夫子无疑就是创造这种信仰的人,他拥有要追寻的方向,也在不断地朝着他的方向前进。如果说我们所要追寻的信仰是可以像灯塔一样可以照亮我们前路的,那么夫子就是创造这个灯塔的人。而夫子是如何创造出信仰的呢?在当时那个乱世中,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好的条件。那时候的人没有信仰。因为他们的物质条件都十分艰难,也没有人给予他们信仰。他们甚至都不知道信仰是一种什么东西。他们生活在混沌之中,每天只是考虑该如何活下去。而夫子处在这样一个混沌的世界上,却是醒着的。他竭尽全力想打破这个混沌,想要以自身的光亮去照亮这个昏暗的世界。但他却被世人排斥。夫子如丧家之犬般,漂泊一生,只为能完成理想。但夫子所传播的思想,却不被世人所接受。最终未能完成。那这到底是为何呢?
在当时那个混沌的乱世中,人人自危。百姓们不求别的,只希望能有一个安定的生活。而夫子所传播的是精神上的追求,是立己达人。所以夫子和当时那个时代的人是冲突的,因为都不在一个层次。一个考虑的是物质上的生存问题,另一个却是在追求精神。所以那些活在物质层面的百姓甚至是君王,根本无法理解孔子的选择,也无法理解,孔子所要恢复的礼乐制度,到底是什么。他们认为礼乐制度只是外在的一些形式,或者说是规矩,他们认为孔子一直在用这些外在的规矩来约束着自己。但他们却不知道,夫子已经把这些所谓的规矩,融入到了自己的生命中。所以其实孔子最后没有完成自己的理想,既不是孔子的错,也不是世人的错。世人孔子处在的不是一个层面,所以排斥孔子的观点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孔子再努力,再坚定。能否实现理想,也不是只靠他自己的努力就可以的。外界的影响因素是很大的。而孔子到临死之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知道这个混沌的时代,不是只靠他自己本身的光亮就可以改变的。它需要时间,也需要一代一代人,不断地努力。所以他要整理文献,只求能让中国的文化,和夫子自己的思想能流传下去,能使后代有一个追寻的方向。
但是孔子临死之时,还是发出的疑问。我死之后,世间还会有信仰,和人所要追寻的方向吗?而历史用事实告诉我们。信仰永远都不会消逝,黑暗不会永生,光明终将到来。黎明前的昏暗,意味着朝阳的升起。而朝阳的升起,是一代代的儒家学者们,付出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的努力,最终才使光明到来。而作为儒家奠基者孔子,更是付出了莫大的努力。他创造出儒家的思想,为以后照亮世界的儒家灯塔,打下了地基。使得后世有了追寻的方向。夫子虽死,后世却有千千万人,去继续点亮这座灯塔。
而我认为光明和信仰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人没有信仰,只会混沌下去,黑暗下去。而信仰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的,没有人会没有信仰。我认为没有信仰,只不过是因为自己心中的信仰,被利益的枷锁给困住或者蒙蔽住了。只要解开那到利益的枷锁,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是光明的,是拥有着信仰的。
而当孔子创造出儒家灯塔,一代一代的人遵照孔子传下来的儒家思想去点亮灯塔,使中华的文明在不断的进步。但传到我们现在,孔子的思想,与中华的传统文化又留下来了几成呢?现在的人有还有几个能算是了解过孔子呢?我们现在有比春秋战国那个时代好很多吗?我认为并没有好多少。春秋战国那个时代是物质上混乱,战争连绵不断。使百姓无法安居乐业。那我们现在呢?我们现在确实安居乐业了,但是我们的精神难道不空虚吗?我们的精神难道不是也处在混沌之中吗。我们现在的精神是混沌的,我们已经没有我的内心。只是在不断地追求外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们现在,甚至还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朴实。我们只是表面上显得更智慧了,外表显得更容光焕发。可是我们的内心可能更加的混沌、空虚。我们现在很多人,甚至都无法铭记住孔子,我们凭什么说我们没有处在混沌之中呢。在此时这个时代,孔子的灯塔、儒家的灯塔,甚至都可能无法照亮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内心可能要比古代人更为黑暗,更为混沌。那么我们又能指望谁来照亮我们?难道我们还会认为,我们比古代人更高级、更智慧?我们高级的仅仅只是我们的外表而已。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孔子能坚持照亮人们的心。而我们此时连孔子这座灯塔都将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