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能用最小成本获取最大价值的一件事。
刚开始读书要泛读,不是泛泛的读,而是广泛的读。读的多了,思维就更宽泛了,格局大了,就能容纳更多的知识,能理解更多的事故。读的多了,就发现这本书里的某个点跟另一本书的某个点相通,不同的书里看到某句话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是很满足的一件事儿。一方面,这个点能出现在不同的书里,说明它是有价值的,值得记住。同时也是温故知新的过程。另一方面,自己会有一种骄傲感“它长篇大论的这个点我已经知道了,不需要在这本书里再看了”。也会激励我坚持读书。
一些国外作家的作品没必要斟字酌句的去读。国外作家都实在,一个观点会用整章的甚至半本书的篇幅来举例证明。更有些科学性强的作品会用大量的实验记录去证明。枯燥的实验数据会让我没有兴趣再读。所以国外作家的书我大多都看3/1,大多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看一个例子,细读其中的一个实验就可以理解了。
读书可能不会给人实质性的变化,思维模式肯定会变,书读的多了,天地就宽了。至少可以让聊天更有效,更有内容。
读书也可以有实质性的变化,现在是思维变革的时代,有很多做知识分享的音频、视频、脱口秀节目,比如《罗辑思维》,做这些就需要大量的读书,营销的是知识,卖的就是知识。是可以靠知识赚钱的。还包括很多微课的活动,像李笑来、Frank都是靠大量的阅读实现价值。
读书这件小事其实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