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2 周一 晴
有人说,想要成为个杰出的作家,得要满足两个条件——年幼时饱读诗书,长大后历经磨难。这话不甚准确,但也不无道理。
我们可以姑且把这句话当成一句玩笑,听之笑之,但于史铁生而言,苦难成就了他的写作,写作也救赎了他的苦难,至于他年幼时有没有饱读诗书,我就不得而知了,但至少他读得书肯定不算少。
《我与地坛》是了解史铁生的一本不可忽略的书,里面对于生命的思索,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对母亲的追念与悔愧,对往昔的回忆,无不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众所周知,史铁生残废了双腿,后又患尿毒症,这种种的苦难也曾令他痛苦不堪,也曾让他无数次的想到死亡。
当他刚刚残废时,他总是一个人摇着轮椅去地坛,一坐就是一整天,他看着这座静默着数千年不曾改变的地坛,看着来来往往走过的行人,他在其中去追寻活下去的意义。
他明白死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情,人终将会死,又何必那么着急提前去完成呢?可既然活着,那就得做些什么,可到底要做些什么呢?他没想明白该怎样活着。不仅他,这世上又有几个人真正的想明白了呢?
当我们顺风顺水地过着生活的时候,谁会耗费那个心力去思考活着的意义呢?就这样过着吧,多好!我们都会这样想着。只有突糟困厄的人,如史铁生般,当活着成为一种难以为继,无法支撑下去的事时,当我们急需一种信念,一份意义时,我们才会真正的去思考。
可一思考,事情便又坏了。因为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史铁生没想明白。但至少他不着急去死了,因为死不必着急。
纵然不着急,却不能不痛苦,苦闷。于是你会发现,史铁生平静的语言下,有一份心如死水般的悲伤难以遏制的向你冲来,一字一句,都能体会到对不公命运的诘问,都能看到一个坐在轮椅上被摧残了的人。
这份悲伤与阴郁是不断蔓延的,但同时也是不断消减的,到了后面几章,他已经完全的平静了下来,他已经把所有悲伤的情绪都完全压在了文字底下,而不让其泄露,他甚至展露出了一丝快乐。史铁生没有被苦难击倒,他又“站”了起来。
除却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对母亲的怀念最为让人动容。他写到他刚残废时脾气暴躁,经常在家里摔砸东西,而母亲不敢靠近,不敢劝他,只是等他结束了,默默地去把东西收好。
他写到他有时在地坛待的太晚,母亲去寻他却又不想让他发觉,可母亲眼睛不好,常常他看见了母亲,母亲还没看见他,等母亲看见了他,他便故意又不看母亲。当母亲看到他之后,又偷偷的离开了。
他写到当他终于同意和母亲去赏花时,母亲欣喜若狂,可她却在前一天吐着鲜血倒在了路上,永远离开了,大概是母亲早已预见到自己时日无多。
地坛里的每一寸都有着史铁生轮椅的车痕,但同时,那里的每一寸也都有着母亲的脚印。他愧疚,为什么那时候不对母亲好一点,为什么那时候不能对母亲多一些理解,他多想让母亲看到他小说得奖,他多想多想啊!
可一切都来不及了,人生就是这样,时间走得太快,我们常常跟不上它的步伐,当我们终于醒悟,想向某人倾诉时,某人却早已被时间风蚀,于是永远留在记忆中的——是我们卑劣的行径,和某人无私的关怀备至;我们一次次的伤害,和某人默默地承受,然后报之以微笑。那将会是心中永留的隐痛,去除不掉的,是我们的罪。
再有,便是史铁生对于童年的回忆。不知为何,我总能在其中感受到深深的遗憾和解脱不开的愁。虽然他的童年和你我的童年别无二致,可却总能看到看到明晃晃的恶,像是K。也总能看到很多悲惨的事情,像是珊珊和小恒。
正如他自己所言,印象与记忆常常是会出现偏差的,当他回忆往昔时,是不是不自觉的蒙上了一层伤感的情绪呢?大抵有吧。
不着急死的史铁生,终于脱离了生的桎梏,或许,他终于有了机会和上帝好好的对质一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