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陌唯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大概有30首,多收录于《小雅》,反观《小雅》,我们不仅能看到对战争的厌恶,对徭役的反感,也能看到社会生活的百态以及冷言中的忠孝仁义。
《毛序诗》中有这样的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诗歌产生的先决条件是情感,《诗经.小雅》也不例外。从表面上看,《诗经.小雅》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例如,《小雅.采薇》、《小雅.六月》、《小雅.出车》、《小雅.采芑》、《小雅.北山》等都是此类作品,在大多数人眼中,战争劳役本身就带有悲剧苦情的色彩,小雅也被大多数人默认为无情之作。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下《小雅》无情背后的忠孝仁义。
一、《小雅》中的忠
《诗经.小雅》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其有力的笔杆,尖锐的讽刺,直白的描述,使他得以成为中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小雅》中有不少诗歌批评君主暴虐、刑罚不平而造成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这类诗歌多为宦官士族所作,在批判讽刺之中又隐隐透露出对周王室日渐衰微的忧虑,不仅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以尽,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如《节南山》是家父所作,讽刺周王用太师尹氏,以致天下大乱,太师尹执掌国柄,却为政不善,做事不公,不亲临国事,而委之于姻亚,欺君罔民,无所忌惮,以致天怒人怨,祸乱迭起,民怨沸腾,而他却仍不鉴察和警戒。这是上朝官吏叙事抒情之作,言语犀利之中又含有希望统治者自行悔改的愿望,一番直言中吐露出对奸佞之臣的厌恶与痛恨,对国事的关心,对朝政的担忧,忠心可表。又如《雨无正》,此为侍御官所作,讽刺幽王昏聩,倒行逆施,群臣皆不尽职,但求保身。文中有言写道正值天灾人祸之际,三司、诸侯并不尽力王事,群臣百官议皆畏罪不肯进谏,而自己辛勤王事,却受到谗毁。君王不君、群臣不谏,在这样的情况下,侍御官堪忧国事,不愿置若罔闻,冒着生命危险政正直纳谏,此不可不谓之忠;辛勤王事,纳谏未果,反遭馋毁,愤慨泄愤,此不可不谓之忠。只不过国君暴政,奸臣当道,忠言逆耳不遇明君采纳罢了。
二、《小雅》中的孝
百善孝为先,《诗经.尔雅》中说:“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由此可见,孝是中华民族极为重视的观念,它不仅体现在伦理中,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可在西周时期,将士是有服兵役的义务的,忠孝两难全的尴尬处境自然不可不避免。例如《小雅.四牡》是写某个公务缠身的小官吏驾驶四马快车奔走在漫长征途而思念故乡、思念父母的行役诗,全诗“赋”的手法的充分运用使之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一对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文中写到途中所见的鵻(zhui一声),自有一番良苦用心。《左传·昭公十七年》:“祝鸠氏,司徒也。”疏云:“祝鸠,夫不,孝,故为司徒。”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因云:“是知诗以鵻取兴者,正取其为孝鸟,故以兴使臣之不遑将父、不遑将母,为鵻之不若耳。”俞樾《群经平议·毛诗》:“夫不乃孝鸟,其载飞载下,或以恋其父母使然。”诗人见孝鸟而有感于自己不能在家“启处”(安居),更谈不上尽孝于父母,让孝鸟与客观上已成了不孝的人作对照,感喟良深。“父母天地”是古人的观念,“王事靡盬,不遑将父”,“王事靡盬,不遑将母”,念母概父,写出对父母的思念,最后“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揭示主旨,道出不能尽孝的悲哀。当然,《诗经》中含有孝道的诗歌还有很多。“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附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报”就是其中的典范。《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可谓是“千古孝思之绝作”。《诗经.小雅》中的孝也以它独特的视角,真切的情感和悲痛的笔调展露出来,穿越千古而不失本色,不遗魅力。
三、《小雅》中的仁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是人与人相亲相爱。所谓的“仁者爱人”在《诗经.小雅》就有体现。《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箴戒国君大臣,抨击政治弊端,讽刺背德违礼,斥责宵小馋佞。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而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作品反映真实的深度,也体现了处于乱世之中的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与怜悯。在《诗经.小雅.何草不黄》中写了征战不息,人民仇怨,在《诗序》中则表明了此诗的写作背景和原因。其说:“《何草不黄》,下国刺幽王也,四夷交侵,中国背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君子忧之,故作是诗也。”文中以“何日不行”“何人不矜”来表明将士们每日每夜地行走奔波,戍边的劳累困苦形象地展示出来。一句“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哀我征夫,朝夕不暇”表达出了诗人对行军将士日夜辛劳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无情的厌恶以及对战争的痛恨。直抒胸中苦闷抑郁的情怀。《小雅.采薇》描绘了一幅因北方少数民族侵犯周朝而导致士兵出征,最终时过境迁归家途中话苍凉的场景。其中“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说明其对边境来犯者的怨恨。世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和众人的遭际无限哀伤。思想深刻,笔力精邃,对个人的无奈,对众生的同情,对和平的向往跃然纸上,一个“仁”字也在字里行间浅露。
四、《小雅》中的义
《诗经.小雅》多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但《诗经.小雅》中的这一类作品,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反战诗”。因为诗中虽然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如《诗经.小雅.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北方玁狁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出征,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猃狁之故”,说明其所怨恨者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而对周天子等人却几乎没有愤怒。这是因为从集体的立场来看,从军出征乃是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即使这妨碍了士兵个人的幸福,也是无可奈何。这一特点,在《卫风.伯兮》中看得更清楚。士兵出征戍边,抛开父母,抛开家庭,抛开小家,只为大家的一种取舍是一种义,忠孝两难全之下选择了忠也是一种义,舍弃小我,牺牲自己而毫无怨恨更是一种义。在《诗经.小雅.伐木》中辅政大臣因周厉王不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劝谏而导致国人暴动而作此诗,目的是为安定人心消除隔阂,从而增进亲友情谊。以鸟与鸟的相求比人与人的相友,以神对人的降福说明人与人友爱相处的必要,生动地表达了作者顺人心、笃友情的愿望。从表面上看,未免有些为君主歌功颂德,过于溢美,但实际上也可以看出臣子为帝王谋福利的忠义之心,急切地表露帝王愿与君臣交好,与天下人同欢的决心,很好地平定人心,安抚朝臣,巩固统治,为君主得以稳固局势献力,不可不承认这也是一种义举。
《诗经》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使诗成为表现自我、抒写自我、表达宗教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在我看来,《诗经》里有的是先秦文学里少有的人情味,不是《楚辞》的矣嘘嘻,楚国里的感叹太富贵。我们想的只是是四壁徒穷却其乐融融,以及其中铺陈开来的忠孝仁义,仅仅四字,骈骈散散,读懂的就是知己。
(本文参照《古代文学作品选》和百度百科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