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银杏树第一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去莒县浮来山旅游时,在定林寺见到的一株号称“天下第一银杏树”,树身粗有十几米、形如华盖、远远望去如同小山丘一般。树龄虽已有四千多年,依然枝繁叶茂,其生命力之强,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北方的古树原本就不是太多,后来所见很多古木参天的银杏树大都是在寺庙里面,树龄也都很长,银杏树给人的感觉就像悠远的历史文物一样。而且在地域空旷的寺庙,愈加显得庄严肃穆,看到她就让人有一种往事千年、沧海桑田的感觉。
02
因为银杏树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好几十年,人们又把它称作“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郯城县栽培银杏树历史悠久,是郯城县的重要特产。在明、清时期种植量很大,有诗“出门无所见,满目白果园。屈指难尽数,何止株万千”比较形象地描绘了古郯种植银杏树的胜景。
后来到郯城出差过几次,吃过用银杏果做的“椒盐白果”、“白果百合莲子羹“,堪称美味。尤其是”白果百合莲子粥“,甜中微苦、苦中有甘,甜而不腻、苦而不涩,有“余味留齿,三日不绝”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还有一次在毗邻郯城的苏北一城市吃过用银杏果做成的类似米饭样的,极其好吃,但好像不能吃的太多。
03
这次利用年底休假空闲的时间独自开车来到了银杏之乡、郯子故里—-郯城。郯城县的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是郯城银杏树的主要产区,据说在新村的银杏园内有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棵银杏雄树。树高四十二米,围八米有余,据《北窗琐记》记载,此树植于周代,传为郯国国君所种,距今也有三千年历史。不巧的是新村的银杏公园正在闭园整修,不能一睹古银杏树的风姿,让人觉得有些遗憾,专程而来,却不能得一见。
于是又去了位于重坊镇的中华银杏园,两个地方距离并不太远,开车有十几分钟的路程,很快就到了中华银杏园。时间已经过了赏玩银杏的黄金季节,景区停车场一片空旷,稀稀落落停了几辆车,从车上一下来就被寒风所包裹,让人不由的心生寒意。售票窗口紧闭,不再售票,一切显得有些萧索、落寞。
在景区验票口处只有一位中年妇女在不停的忙活着,我问了她一下情况,她告诉我现在是旅游淡季,无需买票。就让我进了中华银杏园,银杏园傍河而建,南北宽度有一百米的样子,东西方向则苍苍茫茫,一直伸向远方。过了门口有一处喷泉,路东侧修了一道墙,墙上镌刻着郭沫若的散文《银杏》,陪伴此园倒也适合,没有违和之感。喷泉池中已完全干涸,应该是很久没有喷水了,到处显现出一种寒冬的气息。
园内东西方向有修好的柏油路,路面上用好几种颜色拼出一片片的银杏叶,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路面比较窄,通行汽车比较困难,可能仅限于步行吧。路两旁园区内种了很多银杏树,成排成列的分布,一眼望不到头。园内的银杏树直径看起来并不是很粗,应该树龄不是太长,不得而知。树枝上光秃秃的,已经没有了树叶,之前我曾经看见有朋友拍摄的银杏林图片,在浓浓深秋中,遍地的金黄色,如同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而今的银杏树叶,大多已经干枯而变成了苍白的颜色,有的甚至已经腐烂,空气中有一种微微的枯烂的味道,一阵寒风吹过,浮在上面的几片树叶在轻轻的翻动,让人感到有些无奈,想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04
有些惨白的日光照在银杏林里,阳光穿过树枝,稀稀疏疏的漏在地面的银杏叶子上,让人觉得天气格外的清冷。一阵戛戛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原来是河中集结了成群的鸿雁,离我大约有四五十米,它们似乎并不畏惧寒冷,在河中陆地上来回的慢慢走动,时不时地走到河水里面,好像在寻找什么似的。我蹑手蹑脚、慢慢向它们靠近,慢慢的,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我甚至都能够看见它们在水中啄着东西的样子,突然间哗啦啦的一阵响声,成群的鸿雁疾飞而去,飞到不远处的湿地上,和我隔河相望。河水在水波散去后依旧清澈透明,水边的芦苇在寒风中不停的摇曳,但依然坚强的站立在那里,努力不让自己倒下。
一切自然、和谐、生动又使人亲切而感动,看着这初冬的一幅风景画,这空寂的寒冬景象似乎感觉一下子明朗起来。这疾飞的鸿雁,这在风中摇曳不止却顽强不屈的水草、这无声流动着的河水,这一切坚定不屈而又坚韧无比的生命,还有什么比这不息的活力给人以启示、给人以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