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重阳节。早上听了一篇音频,讲日本为何富不过三代。
我们都知道,金钱会因为很多原因而缩水。而不会缩水的是财富观。
今天想写一写妈妈对我财富观的影响。
妈妈是80年代的大专生,一直以来“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要拼头脑”。
她喜欢思考,观念独特,是我人生最大的榜样。
01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90年代改革大潮汹涌澎湃。当时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爸妈也打算跟上时代,开创事业。
听说爸爸要把研究所的铁饭碗辞掉,家里的亲戚都来劝阻。那时我还小,不清楚具体的经过。但最终爸爸辞职,去了合资企业,妈妈留在了事业单位。
妈妈从来都是很有主见的,不会为了迎合他人就说大话。从我的记忆和大人的描述来看,这件家庭重大战略决策,妈妈是全面评估过的:
1. 政策
体制內的工作是一眼看到头的,而时代的潮流却有很多可能,也鼓励产生更多可能。
2. 个人能力
认识爸爸十多年,爸爸的专业技术,学习能力都毋庸置疑。同时,他们俩正值而立之年,是拼搏奋斗的黄金时代。心态上对体制外的生活有充分思想准备。
3. 经验
两人在事业单位工作已8,9年,近2年也同时自主创业,对市场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4. 风险控制
之前自主创业不是很顺利,直接下海太冒进,所以爸爸是先去合资企业工作学习,而妈妈留在原单位“保本”。
小时候的我就隐隐感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追求稳定与追求变化都会有得有失。
再大一些,自己经历了事情,回过头来再想这件事,有了新的感悟。广纳建议很有必要,借助别人的视角可以弥补自己的盲点,不过要有自己的判断。与谁有直接利益关系,谁来决策。
决策要基于全面分析。而任何决策都有风险,所以不能孤注一掷。
02 把自我成长作为一种家庭习惯
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孩子最大的教养来自父母的自我成长。
20年前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是去学校求学。在我上小学时,妈妈打算考研。考研的第一步是参加专转本的学习。在几年的学习后,妈妈复习备考。不过很遗憾,没有考上。
成长的过程从来都不会轻松。我那时还小,只记得她休整了一段时间,然后开始备战另一个考试:MBA。90年代末MBA还是个很新的学科。当时体制內传统的发展路线,并不需要去学这个。
小时候的我只是单纯觉得妈妈很厉害,她能跳出自己的行业专业,去看更远的东西。再长大一点,才知道妈妈虽然不离开单位,但也在准备内部转岗。那时她已经快40岁了。
遗憾的是,第一次MBA考试名落孙山。我想多次失利妈妈心里也不会好受。不过很快她就投入了下一轮的复习。
爸爸那时已过初创期,就与妈妈商议如果还是没能考上就多交点学费,去上门槛低的EMBA。(有一个支持自己成长的另一半很重要)
好事多磨,妈妈在千禧年终于考上了N大MBA。
虽然现在我已经不太记得她是如何平衡工作与读书的,但对于还在读中学的我来说,深深的感到,自我成长受益的不仅是自己,更是整个家庭。
妈妈学习的管理理念,也为爸爸的事业助力。我在高中时参加了她的毕业典礼,为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埋下了一颗种子。
03 第一份工资与最后的庇佑
我的第一份工资是小学二年级为爸妈擦皮鞋赚的。妈妈先教了我如何擦鞋,然后在他们需要时叫我工作。
有一份技能,换取一份报酬。这是我对赚钱的最初印象。
而最后的庇佑,我是近期才得知。多年前爸妈用保险产品做为一种信托方式,为我购买了年金,设定的期限是我60岁可以取出。
妈妈说,你的前半生需要靠自己奋斗。如果60岁并无建树,老了干不动了,会有一笔钱可以为下半生做打算。这是我们最后的庇佑。
妈妈也有她的局限。虽然她在很多年前就看过《穷爸爸富爸爸》,但并没有向我透露书里金钱的观念。
我想,这是我需要消化,再传承给我的孩子的财富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有条件传承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