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 24.5 | 虚舟的哲学:别把自己当人
欢迎来到熊逸书院。今天我们谈谈《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虚舟。虚舟,就是空船。你只需要记住一个观点:人应该像空船那样随波逐流,别把自己当人,这才是最安全的生存策略。
现在让我们进入正文。昨天留下的问题是:《逍遥游》描述得道高人的特征,说就算滔天的洪水也淹不死他,能令金石熔化、土山焦枯的大旱也热不坏他,这就是玄妙风格的说法。如果要你用唯物主义的朴素风格来解释这段话,你能怎么把话说圆呢?
前面讲过,《庄子·内篇》是庄周本人的作品,《外篇》和《杂篇》是后人的补充。《内篇》讲的道理往往玄而又玄,让人很难领会,《外篇》和《杂篇》就总是想方设法把这些道理拉回现实来解释清楚。《内篇》讲的那些得道高人都和神仙一样,大水淹不死,大火烧不死,雷霆怒号也不会使他受伤,惊涛骇浪也不会使他惊惧,他乘着云气,骑着日月,遨游于四海之外。
读《庄子》如果真能学成这样一身本领,花再多的时间都值。但我们先要弄清两个问题:第一,庄子虽然这么讲,可你信吗?第二,无论真人也好,神人也罢,究竟怎么做到这一步的。
信或不信的问题,不仅与个人有关,更与时代有关。在我们轻看古人的见识之前,不妨回顾一下1980年代的那场举国狂欢式的气功和特异功能热。这仅仅是二三十年前的事情,小到耳朵识字,大到呼风唤雨,一代代大师也像庄子一样“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甚至可以和宇宙高等智慧生命直接以语言沟通,区区下水不湿、入火不热又算得了什么呢?
活生生的至人、神人、真人摆在我们的眼前,活生生地给我们发功,活生生地赚我们的钱。到了今天,他们当中的大多数赚得盆满钵满的人已经真正地远离俗务了,不经意间就淡出了公众的视野,也许正在仙山上吸风饮露吧。他们也许早已在暗中拯救地球很多次了,只是本着“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心态,功绩不为我们所知罢了。
至于第二个问题,虽然看似朴实得令人讨厌,却是每一位认真的读者都绕不过去的,就连庄子和他的追随者也绕不过去。《庄子·外篇·秋水》描写北海若教育河伯,说极高修养的人之所以能水火不侵、禽兽不伤,这不是写实,而是形容他们有敏锐的眼光可以辨别处境的安危,有平和的心境可以应对好运和厄运,他们的一进一退都小心谨慎,所以才能免于伤害。
这真是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的解释,一定会击碎很多人心中美丽的憧憬。雪上加霜的是,在《庄子·外篇·达生》里,列子向关尹问出了这个横亘在我们心中的问题:“所谓至人,水里也行得,火里也行得,他们是怎么才达到这般修为的?”关尹说:“人家不是靠智巧和勇敢,而是懂得保守纯和之气。”关尹还讲了这样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喝醉了酒的人从车上掉下来,虽然会受伤,但不会摔死。同样都是人,为什么喝醉的人反而没有清醒的人摔得重呢,这是因为他的精神凝聚,乘车也不知道,摔下来也不知道,死生惊惧根本烦扰不到他。”
《庄子·外篇·田子方》拟了一段孔子的议论,说古时候的真人,穿越大山而不受阻碍,踏入深渊而不被淹没,处在卑微的境地而不沮丧。——这本该给我们一些鼓舞,但可惜这里说的并非真人的身体,而是他的“神”。换言之,得道高人之所以酷暑时节可以不吹空调,不是因为修炼成了寒暑不侵之体,只不过“心静自然凉”而已。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倘若真的用水淹、用火烧,就算至人、神人也活不了呢?
是取朴素的解释还是华丽的解释,这主要就看一个人属于道教还是儒家了,道教以此修仙,儒家以此处世。秦朝末年,陈胜造反的时候,诸将都忙着抢地盘,只有周巿(fú)五次向陈胜辞谢魏王之位,坚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xiàn)”,一定要立魏国的王室后人,最后自己只做了魏国的总理。王夫之评价这段历史,认为周巿这番话就属于《庄子》所谓的“大浸稽天而不溺,疾雷破山而不震”,也就是水淹不死,雷劈不死。儒家读《庄子》,总有自己特殊的眼光。
用朴素的眼光来看,我们可以把水淹不死,雷劈不死那些内容当作寓言,而它们的寓意无非是说一个得道高人足以在乱世当中求得自保,任凭城头变幻大王旗,他总能活得安安稳稳。五代年间有个典范人物,名叫冯道,无论谁来当皇帝,无论来的是本族还是外族,他照样能做宰相,是个真正的政坛不倒翁。所以儒家很鄙视他,骂他寡廉鲜耻。但在道家哲学里,仁义和名利一样都是枷锁,都是不自然的、不该要的东西。
怎样修炼出这样的境界呢?《庄子》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虚舟。虚舟就是空船,它的涵义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不把自己当人。只要你不把自己当人,别人也不把你当人,你就不会冒犯到别人,别人也就不会害你。
我们知道,人是要过社会生活的,所以一辈子不冒犯人,不得罪人,根本就不可能。《庄子》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教你如何在冒犯了别人之后,却不让别人感到冒犯。
虚舟来自《庄子·外篇·山木》的一个故事,说的是鲁侯忧劳国事,市南宜僚劝他放弃国君之位,远离俗务,去南越的建德之国。鲁侯担心路远,市南宜僚就开导他说:“只要减少费用,节制欲念,就算没有粮食也饿不着您。待您渡过大江,浮游海上,回头已经看不见海岸,愈向前愈看不见边际。岸边送行的人都回去了,您从此远遁而去。所以说占有别人的人就有负累,被人占有的人就有忧患。所以尧既不占有别人,也不被别人占有。我希望您能够摆脱负累,解除忧患,与大道遨游于无穷的境界。试想乘船渡河的时候,有一只空船撞了上来,这时候就算急性子的人也不会发怒;但如果撞来的船上有一个人,这边船上的人自然会喊着叫他把船撑开。如果喊了一声不见回应,再喊一声仍不见回应,第三声就一定会恶言相加了。生气还是不生气,取决于撞来的船上有人还是没人。人如果能‘虚己以游世’,有谁能够伤害他呢?”
市南宜僚提出了“虚己以游世”,也就是教人要像那只空船一样,就算冒犯到别人,别人也不会怪你,不会有路怒症发作。
如果你还是不得要领,就可以看看《庄子·外篇·山木》的一则故事。故事说的是孔子被困,饿了七天,太公任去慰问他,教了他一个不死之道,话是这么说的:“东海有一种鸟,叫作意怠。意怠飞得很慢,好像没有气力的样子,飞行的时候成群结队,栖息的时候夹在众鸟之间,‘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吃饭一定吃别的鸟剩下的,所以它在行列里不受排斥,外人也伤不到它。”
今日思考
太公任所谓的“不死之道”其实是“不横死之道”,不会让你修炼成仙,长生不老,只是让你低调做人,安全苟活而已。这时候我们如果回顾一下《逍遥游》,会不会生出一点苦涩的感觉呢?
今日得到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要点:你要记住“虚舟”这个概念,人应该像空船那样随波逐流,别把自己当人,这才是最安全的生存策略。虚舟后来成为一个文学主题,你会在诗词里经常看到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