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刚看过一篇文章叫做:《22年“资深”隐形爸爸的忏悔:我用漫长的22年,把曾经的心头肉变成如今的陌生人》,今天正好也是父亲节,就索性聊聊父亲,隐形爸爸在中国应该是个普遍的现象吧,关于这样的帖子,文章,多了去了,甚至连段子手都吐槽过,我还记得那个段子大概得意思,就是孩子需要什么都是找妈妈,找爸爸就一件事:“我妈呢?”
这不是什么孤立的现象,这也不影响我们爱自己的父亲,朋友圈里爱父亲的人很多,尤其是今天了。我自己也一样,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隐形爸爸”,我也没有觉得受伤,也一样长大成人,父亲依然是个好父亲,他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总是那么的沉默寡言,年轻时的我是那么的叛逆,我父亲也没有多么严厉的责备过我,我是爱他的。
可人总是要长大的嘛,突然有一天我也成了一个父亲,我儿子出生的时候,我在想他妈妈这个时候更需要我,我进产房就没有抱他,径直的走向他的妈妈,走他身边走过的时候他却一直盯着我看,后来我问了度娘他根本就看不清,可他一直看着我,那一刻我才觉得这个小生命跟我有关系,现在他已经二十月了,这段时间里我觉得我自己改变了许多。
小生命的出世,让我不得不去思考作为父亲的意义,什么样的父亲才是一个好父亲?至少到现在我还在思考,还是没有答案……
小生命的出生给了我更多的责任,我曾经也想过效仿身边的长辈,借鉴已为人父的朋友。发现好像都是隐形爸爸,那这样选择也挺好啊,只负责赚钱养家,孩子就交给妈妈,多简单,多美好,我可以这么选择,但这么做真的对吗?我还是想不明白……
最近又听到罗胖讲在中国儒家的历史上的现象,就是“大儒常无父”——很多儒家大师父亲都死得早,成长在单亲家庭。,比如,孔子.孟子.欧阳修都是少年丧父,还有,北宋著名的大儒张载,就是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谓“横渠四句”的张载。他也是少年丧父,被寡母带大的。
心理学家朱建军教授还分析正是因为他们从小缺少一个真实的父亲,所以他们就幻想一个完美的父亲。可是不能为了成为一个完美的父亲我就得从他们母子生命中彻底消失吧,这肯定是不行的,我不放心他们母子俩。
如何成为一个好父亲,科学育儿专家Dr. 魏 也给了一些建议,比如爸爸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带孩子多做体育运动,可以多玩抛高高、荡秋千、滑滑梯之类的游戏。孩子大一些,可以带他跑步、打球、游泳、户外登山。养成孩子运动习惯的同时,锻炼他的冒险精神。 转变心态,把自己当成育儿合伙人,而不是妈妈的小助手。可以从承担起一部分固定的养娃任务开始,小到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大到接送孩子上下学。给孩子探索空间,鼓励他勇敢尝试。爸爸带娃能弥补妈妈带娃的过度保护,让孩子愿意迈出尝试的第一步。比如,在孩子骑自行车时,妈妈们会担心,“摔下来怎么办”?爸爸们不会太干涉,还会在旁边喊:“加油,再快点!”这样的爸爸带出来的孩子,胆子更大、运动能力更强。多和孩子玩耍,每次陪伴加倍用心,不要掺进其他事情,比如接电话、看手机、回邮件等,要在轻松愉快的互动中拉近距离。. 在游戏中关注孩子的需求和反馈,积极倾听孩子的建议。这种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少的攻击性,更受他人欢迎。定制专属父子阅读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读绘本。要用成长型心智养孩子。表扬孩子,应谨记以下三招:表扬努力,而非聪明;表扬过程,而非结果;表扬成长,而非表现。
在这些建议之前,我已经看过《养育男孩》,只要按照老魏的方法去做,在别人的眼里应该就是一个好爸爸了吧!
写了这么多还是很迷茫,我也尝试过逆向思考这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父亲是一个坏父亲,生活中好像没有太多的例子,我现在能想到的就是,打孩子妈妈的父亲就不是一个好父亲,这件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伤害了孩子最爱的人,那打孩子的父亲算坏父亲吗?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有孩子以来一直在不断的学习怎么做个父亲,我有看《曾国藩家书》,《林则徐家书》,还有很多关于育儿的书籍,一有什么关于孩子方面的书籍跟文章总是特别的在意。
或许这一切来自一种本能吧,那就父爱,今生我也应该会很少跟孩子说我很爱他吧,父爱本就内敛,深沉,无声无息,可每每想起一些,又让自己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