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一个高层管理课堂上,老胡讲了一组数据:
我们的大脑也可以分为物质脑和精神脑,物质脑是指侧重功能、实用性等,而精神脑指感觉、人性、情感等。据英国社会科学机构研究表明,普遍而言,在物质层面,男性比女性强了30%,而女性在精神层面比男性却强了30%。
所以讲到这里,老胡开了个玩笑:“不要因为看了XX勿扰这个节目,就容易把女孩子叫物质女,其实男人才是物质男。多数女孩子提过分的物质条件时,其实就是没有中意你!才会将问题点放到物质条件上来。”
刚讲完,现场的女士们都频频点头。
谈到这里,要说一下我非常尊重的俞敏洪先生,买过他的一些书,例如《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但他有一条引起轩然大波的言论,谈及女性与国家的关系,老胡却并不认同,不要把当下的社会问题归结到女性的要求上来。
其实,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到底女人看重男人什么?
针对这个话题,进行了多次讨论,最佳答案就是两个字:发展!
只有着眼发展,才能让人敢于承受当下的困难、不顺,甚至苦难。
突然发现,无论个人生活选择,还是职场生涯发展,要变得更优质,就需要不断地发展。
— 01—
1万小时定律可能误导你了
问题是,每个人都想发展,但如何发展?水滴石穿、铁杵成针,这样的努力,可以得到发展吗?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每个人都埋头去钻研某项技能,达到1万个小时,实现从平凡之人到大师的转变,那岂不是人人都得到了发展?
畅销书往往会忽略一些本质性的东西,在更为专业的《刻意练习》一书中,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就批判了1万小时的说法,达到一定量的练习的确是成为大师的基础,但并非充分必要条件。
广告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作者:[美]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美]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
京东
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提出的沙堆悖论(Sorites paradox)就很好地说明了1万小时边界的问题:
有一堆1万个沙粒组成的沙堆。
如果我们拿走一颗沙粒,那么还是有一堆;如果我们再拿走一颗沙粒,那么还是一堆。如果我们就这样一次拿走一颗沙粒,那么当我们取得只剩下一颗沙粒,那么它还是一堆吗?
回答:
设定一个固定的边界。如果我们说10,000颗沙粒是一堆沙,那么少于10,000颗沙粒组成的就不能称之为一堆沙。那么这样区分9999颗沙和10001颗沙就有点不合理。那么就有一个解决方案:设定一个可变的边界。
拿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位家庭主妇,每天用3个小时准备餐食,30年下来,她已经耗费了近3万小时的时间在餐食制作上,但实际上她的烹饪水平可能远远不如一个在餐饮培训学校学习了两年的19岁年轻小伙子。
显而易见,不是朝着一个方向,去不断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能直接实现的仅仅是“熟练”而已。
至于水滴石穿,铁杵成针,那其实是一种坚持的精神,如果放到职业生涯发展上来讲,老胡并不赞同,毕竟还有很多种方法可以用更节约时间的方式来实现,甚至结果要更优秀许多。要知道,铁杵磨的针,毕竟跟真正的针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也是在努力时必须要看到的一点。
— 02—
真正能让你取得发展的
是在“进化”状态下
说起“进化”这个词,可能最直接想到的便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二十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出版,它呈现了系统的进化思想:
生物界本来就存在着个体差异,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我们,可曾想过自己的“进化”呢?
为什么一群年轻人,拥有同样的学历背景、类似的家庭环境、相同的工作环境和入职起点… …,几年后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发展呢?
别说几年了,甚至很短时间内,有的人都能有种“升华”的感觉。常言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用进化的方式来进行职场发展,是每一个希望自己拥有优质职场生涯的人,需要来理解和掌握的。
“进化”不是一个阶段指标,而是一种持续的状态,用老胡经常用来告诉团队的话来讲,就是“每年、每月,甚至每一天,都要让人能感受到的成长,是肉眼可见的成长。”
可惜,能听得懂这句话,能用行为来实现这句话的人太少。
在谈及如何处在“进化”的状态中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部电影,那就是《当幸福来敲门》。
《当幸福来敲门》是由加布里尔·穆奇诺执导,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美国电影,影片取材真实故事,主角原型是美国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
影片讲述了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
剧中主角克里斯的妻子琳达无法继续忍受艰难的生活,撇下他和5岁的儿子克里斯托弗而出走。父子二人的背运还远远没有结束,他们因为缴不起房租而被房东扫地出门,有时甚至要在地铁的卫生间里过夜。
克里斯决心转行为有机会获得高收入的证券经纪人,他的努力和智慧打动了证券公司的经理杰·特维斯图,他成为了实习生之一。此后的半年实习期父子俩的生活将更加艰难,因为实习期没有工资,而20个实习生中只有一个能留下来。最终,通过智慧和努力,克里斯成为了合格的投资人,实现百万富翁的梦想。
这个电影打动老胡最深的就是,感受到主角的那种处在人生绝境时的进化。
有两个场景印象深刻:
场景一:车内玩魔方
为了打动证券公司的经理杰·特维斯图,克里斯死皮赖脸跟着上了同一辆出租车。看到经理满头大汗地玩当时最风靡的游戏魔方时,克里斯主动说自己会拼好,经理不可置信地把魔方递给了他。克里斯不断地调整着魔方,终于在杰下车前一刻,完成了魔方。
事实上,克里斯从来没玩过魔方,只是看到儿子玩过而已,但他的这个努力向证券公司经理证明了自己虽然学历低,但智商不错,而且让人产生了很深的印象。
老胡看到这个场景时,深深地感触,一个关键的节点就能让自己由内而外地发生蜕变,相信克里斯在完成魔方时,自己内心的自信、以及敢于向更高层人士沟通的能力,都得到了“进化”,并从此成为了他身上的核心能力。
这一刻,他产生了“肉眼可见”的进化,并将延续下去。
场景二:从不放下的电话
克里斯没有做过证券推销业务,拿到厚厚的客户联络电话本,为了追赶那些比自己有经验的实习生,他总是一手拿着话筒紧贴耳朵,另一个手不停地拨着电话号码,不断地重复着问候、推广业务、被拒绝、问候… …
因为克里斯发现放下电话再拨打、再拿起电话,会很浪费时间,他必须要在20个实习生中取胜。
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克里斯能够琢磨这样的细节,将工作进行到极致,就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这相对于他的过去,就是进化。
— 03—
打开优质职场的方式:
你是否处在这样的状态中?
现在我们来谈谈,赢得了优质职场生涯的人,都在什么样的状态中
什么是优质职场生涯?
指的并非地位要有多高,收入要有多高,而是在你对自己向前发展的可控性、自我满意度、自我价值认可度等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准,且能有一个预期让自己愉悦的发展结果。
如何处在“持续进化”的状态中?
老胡归纳了数百位优质职场人的信息,这些人的成功有各种因素,但唯一共同的是:他们在不断地让自己进化!
怎么才是在持续的进化状态中呢?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判断或者训练:
一、愿景
这是指人们是否能保持乐观,并有一个愿意立刻去行动的长远目标或期待状态;
很简单,如果你的愿望想起来都不够美好,哪里会有动力去行动呢?
如果你都对自己的“优质职场”或者“优质生活”没有想法,又怎么可能实现呢?
问过很多人愿望,但这些愿望之所以没有实现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一个愿望是能让人立刻采取行动的,哪怕是一小步!
我们知道这么一句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的确,任何目标都需要一步步地去实现,踏踏实实地去走。
但在领略意思的时候,是否太多地关注了“积”的层面,却忽略了“千里”和“江海”带给人的欲望感呢?
如果你对自己立的Flag,连基本的实现冲动都没有,而且总是没有踏出第一步,那这个Flag赶紧撤掉。
所以,很多人以为自己是有目标,有愿景的,实则不然。
在管理课堂上,老胡问过很多人自己的愿望,回答五花八门,最多的答案是:“挣大钱”!
接着问:“这个目标让你真的充满动力吗?”
回答:“当然,挣钱最有动力了!”
老胡再问:“既然很有动力,那如果立刻行动,做什么能让你挣大钱呢?”
回答:一片沉默。
结论就是:反正就是想挣大钱,但不知道怎么做,更不知道立刻要有什么行动。
所以,这种目标不叫作愿景,只能叫想法。
一个好的愿景,是能让人充满动力、保持动力,且立刻愿意去采取行动的事物。
二、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是指个人知道、了解、反省、思考自己在情绪、行为、想法、人际关系及个人特质等方面的状况、变化及发生的原因。自我觉察意味着一个人开始超越自己的心智,让觉察的自我从心智中分化出来,把自己的心智作为一个对象来加以认识。
自我觉察,会让我们认识自己,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面对问题时才能更好地控制和调整自己,以更加稳定的状态去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景。
众所周知,现在的华为公司已经成为了世界级,尤其是其创始人任正非先生的谈话观点更是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在老胡看来,华为的成功,与任正非先生所倡导的“自我批判”分不开,他讲道:“极端困难,把我们逼的更团结,更先进,更受用户喜欢,逼得我们真正从上到下能接受自我批判,自我优化。”
华为公司的“自我批判”其实就是自我觉察的一个重要形式,这无论对于组织,还是个人,是其能够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可以这么说,随时且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是大多数成功者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具有极强成功欲望的人、高度希望改变现状的人,觉察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能够在未来继续发挥的优势;另一个就是存在的问题。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把发挥优势、解决问题当作走向优质职场生涯的一个个踏板,持续前进。
三、持续力
1万小时定律,其实并非一无是处,只是它过于刻板地强调了这个数字边界。
达到一定量的练习的确是任何一个人在专业上要取得突破的基础,没有空想能成功的。
持续力,必须要架构在前面两项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用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持续力与前两项的关系。
两位同时入职的IT工程师,甲很早就树立了目标,要成为智能教育行业的出色架构师,且拥有项目群管理能力。另一位乙呢,其实专业技能还强一些,没有想太多,工资还不错就来了,天天以码农自嘲。
一年后,有个单位挖人,乙跳走了,薪酬提高了20%,还不断劝甲,教育行业太难做了,来这边薪酬高。甲客气地回绝了,除了完成本职开发工作,还尽可能接受一些无人愿意的探索性项目,空闲时间都去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理念等,还跟市场人员走进校园了解各类学习场景… …
三年后,乙又跳了两次槽,工资涨了50%。甲已经成为了公司骨干,并作为教育行业技术带头人频繁露面各类行业论坛发表讲话,不仅薪酬翻了近三倍,还拿到了期权,周围还有一堆猎头经常联系着,各种条件已经让他看得麻木。
这是真实的差距,真实的职场。
问题不在于该不该跳槽,而在于你懂不懂自己该“持续”的是什么,并且去做到。
选准方向,并能实施自我觉察,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自我强化所要达到的意义,才让持续变得有价值,也就能实现一句话所讲的:“一切困难和问题,都是磨练,都是通往成功的过程”,否则,困难就是困难,问题就是问题。”
四、自我变革
人总是难以革自己的命,因为有舒适区。
如何跳离舒适区,需要做到两点:
一是能看到更好的状态,并对自我产生刺激;
二是能够跳出框框外思考,跳出既有的范式;
如果这两种都无法做到,那就会一直在既定现实中且自得其乐。
>>> 看看奶茶店门口的人生
我们随处可见很多年轻人在各种奶茶店门口排着长队,甚至到那些网红店会排队长达一个小时。这些年轻人的时间如此充裕吗?但绝大多数的他们却没有时间来翻翻书,或者用10分钟来琢磨一下刚结束的工作… …
他们在排队的时候做什么呢?
埋头刷着手机里的各种视频和朋友圈,前面人动了,自己随着头也不回地挪前一步。
有的人,排队一中午时间,就为了一杯网红奶茶,他们不愿意外卖,喜欢自己去“体验”排队,回到工作岗位上却是哈欠连天。
这样的人生,没法优质。
但本质是,他就认为这是该有的生活,他的世界就是如此,却并不知道更加优质的生活是什么模样?
用一句老话来讲,就是“比你优秀的人,却在十倍努力着”。
所以,老胡非常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愿意追逐或者模仿的偶像,但不能只看偶像的光辉一面,要看到他们是如何成功的,这个道路上的付出,对比自己,也许能产生刺激吧。
老胡跟一位年轻人说过这样的一段话,非常戳心,但的确是实话:“你们90后,并非跟90后在竞争,人这辈子,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是在跟同龄人竞争,那就是学校。现在你们走上了社会,其实是在跟同龄人,以及我们这些老家伙在竞争。我们这些老家伙,学历比你高、资历比你深、积累比你多,你本来就要努力才能实现的,我们早已拥有,何况老家伙比小家伙还要努力很多,你凭什么超越呢?”(事实如此,现在是2019年7月3日的凌晨,老胡还在写着免费的分享。)
如果感受到了刺激,那可能就对了!
>>> 不能跳出框框外思考,拥有的往往是桎梏
有一本书,据说是任正非先生号召公司全体员工都要学习的书。这是美军前驻阿富汗最高指挥官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将军写的书,《赋能: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
书中从一次失败的行动开始,麦克里斯特尔对已经运作得极其顺畅的流程进行了质疑,作为一位长期在既定机制内管理的高层,他却能打破原有的思维范式,从争取一切变得可控,转变为如何敏捷地应对不确定性的环境。
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们最难做到的,就是重新审视那些我们用之甚熟的东西,它们可能是过去耗费了极大的精力和成本才组建起来,且稳定运行了许多年,这就是范式。
如果不能跳离出来,看到更加优秀的范式,那就无法进化。
职场的进化,其实就是我们不断扬弃自我的过程,从一个范式进化到另一个范式。
没有进化的发展,只能是螺旋下降的曲线,在职场上要想保持直线前进或者原地不动,都是一件困难的事。
唯有通过上述四点进行修炼,让自己处在进化的状态中,才有可能获得发展。
记住,优质职场的最佳打开模式已经呈现在你的眼前,只需要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