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升入四年级后,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之前都先考虑一下怎么做。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我们都希望孩子长大,将来撑起自己的一片天。
但随之而来的教育问题也凸显出来。许多家长在家访时反应:孩子写作业拖拉,学习兴趣不高,作业糊弄,等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友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家长很着急,申请上学期间来陪读一段时间。有一次放学后,我发现小友的妈妈在拖地打扫卫生,小友同学坐在座位上漫不经心地写作业。我当时就问:“怎么回事?”小友妈妈说,今天轮到小友值日,为了让孩子尽快完成作业,妈妈替他打扫卫生。我觉得打扫卫生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呀?小友妈妈说:“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家务活一律不用小友干。”这时,我观察了一下小友同学。他对刚才妈妈的话毫无反应,一脸无辜的样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为什么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是这样子的呢?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否则就得面朝黄土背朝天。并且给我们树立榜样:要像你大爷家的姐姐一样考上学,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所以当我们学习偷懒成绩下降的时候,父母的提醒就让我们感到羞愧难当。很快就能改变自己的错误,全身心投入学习当中。而目前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孩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许多家长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而我们的孩子却认为目前的状态是学习太累,不合我胃口。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西部地区某贫困山区的一位老师,他在分配捐赠物资给孩子时的所感所思。他认为帮扶贫困不应只在捐赠了什么物品,而应该是精神上鼓励,否则就成了只会索取,而不去努力,形成了恶性循环。我们或许已经认同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对待贫困地区的孩子,我们应该捐些钱,学习用品书包文具之类的。但正如上面这位老师所担忧的那样,孩子每次都是在等侍别人的给予,慢慢地养成了只肯收获,不肯付出的习惯。甚至于有的孩子因为捐赠品的分配不匀而耿耿于怀。这时让我觉得精神上的扶贫更重要,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跟他们结对子,互相通信,鼓励他们树立对美好生活的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而收获幸福才能真正让他们富裕起来。我认为国家现在提出的精准扶贫也有这方面的意思。
那么针对我们的学生学习努力问题,或者说怎样喜欢读书的问题。我们的老师的确是下了功夫,从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升华,到阅读课上的句句嘱咐,再到每天布置的半小时阅读。当然也有像海量阅读这样的大家引领,或者是小组评价打分,发心愿卡等。这些个措施的确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我还是觉得这些只是一些技术手段,换言之,是外在因素。要让外因内化为行动自觉,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然而,我们对孩子的监督不是全天侯的,课堂上的要求,课下或回到家里就缺少了监督。也没有了评价或小组合作,也没有了紧张感和兴趣家庭作业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