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人修养的养成,与性格无关,与智力无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后者占了很大的比重。
我认识一个男孩子,从小家庭贫困,父母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他跟着外公外婆在一个闭塞的小山村里长大。尽管日子清贫,老人对他也是尽心尽力,关爱备至。小山村教育水平落后,再加上家里拿不出钱供他上学,他仅仅读了小学。读初中的时候他被父母接到了身边一起生活。进学校的时候,老师发现他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他自己的所谓的名字只不过是老人给他起的一个颇具农村特色的昵称。于是老师给他起了一个新的名字。自身勤奋好学,可惜基础太差,跟不上城里孩子的学习进度。即便如此,他还是凭靠自己的努力读完了高中,最终在亲戚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到这,大家会认为故事结束了吧。然而并没有,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我脑海里有印象的和他见的第一面是在我们俩参加别人的婚礼典礼时遇见的,那时候他已参加工作。人群里的他除了个子突出以外,其他的一概被淹没在芸芸众生里。既没有和同族兄弟侃侃而谈,也没有和自家亲戚坐在一起拉家常。隔得远远的我就感受到了他身上的‘不合群’,并不是大家有意远离,而是他自己不愿意接触或者准确的说是躲避人群。一个有点腼腆又内向的大男孩。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再次相遇,虽然双方都不熟悉,但是名义上是本族亲戚,属于自家人。自然熟络了起来。聊了聊工作以及生活上的琐碎事情,我发现眼前这个大男孩并不是我之前认为的腼腆的,不善交谈的人,相反,他有自己的主见,谈吐中充满了对知识分子的尊敬和敬仰。临别时交换了QQ号。
我加了他的QQ,他隔三差五就会发一条朋友圈,内容大抵都是名家名言,或是诗情画意,原创的很少,是文学界的搬运工。有一次,我在他的朋友圈内容下面评价了一句,赞赏他的文艺气息。然后再也没看到他发朋友圈,抱着怀疑的态度我看了他空间的设置,果不其然,他加上了设备锁。此时此刻,我恍然大悟地明白,他的朋友圈对他而言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片圣洁之地,怎能容忍别人踏入。
家境条件摧毁了他的自尊,使他在人群里抬不起头,唯唯诺诺。闭塞落后的童年生活经历,同样阻碍了他与别人正常交往的能力。他把自己包裹在一个硬壳子里,‘自视清高’。他把对知识的崇拜复制到自己幻想的精神世界里,‘自以为是’。种种类类压制着他,困惑着他。根本就在于他从小没有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贫困带来的自卑从父一辈传到了他这一代。缺乏父母的爱与关怀,也使得他失去了宝贵的爱别人的能力,这种爱是一种发自肺腑真心的爱。
身别像这样的例子很多。觉醒的人很少。一直到今天,仍有人对家庭教育抱有无可厚非的态度,无视孩子成长环境,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暴力对待孩子。这些都是多么令人心痛的客观事实的存在。那些本应成长为健全的社会人,由于父母的疏忽,只能活在阴暗的,孤独的,自己的世界里。成年后的他们未能走出这个怪圈的时候,又将这种特质‘遗传’给下一代,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注重家庭教育势必会成为社会良性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孩子幼年阶段的成长,他的依赖感与信任感会伴随他一生。做一位合格的父亲,做一位合格的母亲,就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纵然生存不易,生活艰难,孩子是坠落人间的天使,给予他全部的爱,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