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沟通的心理个案使我久久难以释怀,对方是某校执行校长。刚上任两个月,两个月以来管理不顺、临近招生期压力很大,因此情绪低落,强烈自我否定,迫切想通过管理好团队来证明实力。我们的沟通长达两小时十九分,我在整个沟通过程因专业素养保持放空和当下,然而沟通结速后,却陷入沉沉的沮丧与低落。我尝试弹琴、散步来平复情绪,尝试观呼吸回归当下,尝试和朋友电话扯淡,这些却使我更沉重。
在以往也出现过做完个案后情绪压抑的情况,在沟通过程中我的情绪和谐、声音舒缓全然敞开、完全关注运动员,然而全然敞开时也不免接收负能量。作为旁观的心理教练,面对运动员犹如面对一面镜子,我会在镜子里照见自己,却不会对着镜子嚎啕大哭——那终是镜中影像。
而今天我为何如此沉重?想抱着镜子嚎啕大哭一场?——今天的这面镜子,照出了我隐密的伤口啊!
一个中年男人,转行到一个陌生的新行业,要重新开始学习;管理不顺,老师不听话,前任校长不配合;工作不畅,新校舍装修进度滞后,临近九月招生准备不齐全;情绪压抑,影响到家庭家人,因此更自责愧疚;他说:我觉得自己快垮了... ...
我相信,若不是这个特殊的场合,他作为一校之长在外是冷峻威严的罢。然而这样的一个人,却深受情绪的困扰,陷入个人想法里面难以自拔,管理团队同时又渴望自我证明... ...还有多少我们看不见的人同样如此?
使他痛苦的信念有四条,很明显,也很牢固。
第一条:不符合标准=我不够好。相亲有相亲的标准,求职有岗位的标准,成功有衡量的标准,每个人都有标准,他同样对自己、工作、事件都有自我标准。关键是,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他达到标准很喜悦,而后提升至更高标准,没达到则沮丧自我否认自责。
关键在于,标准有尽头吗?如果一直对比、何时是尽头?他的各项标准不断提升,像天平上不断增加的砝码。这正是典型的精英阶层压力。
第二条:对于“情绪低落”的排斥和否定。运动员人到中年,作为男人,有着“我不应该这样,我是家庭的顶梁柱,我不应该垮了”的信念。这样的信念让他排斥自己现阶段的萎靡状态,因为排斥而更萎靡,因萎靡更排斥萎靡,陷入“萎靡-排斥负萎靡-更萎靡”的循环怪圈。我深入询问,“垮了的标准是什么?”运动员说,“情绪低落、一蹶不振、影响到家庭氛围代表我快垮了”。
人非圣贤,情绪有起有伏,亦需要排解发泄。相对社会传扬的“男儿有泪不轻弹”之观点,我更喜欢“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第三条:认为“我做错某件事=我本人不够好。最大的触动亦来源于此。现实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运动员把“两个月来自己萎靡不振的状态”,当成“我就是一个萎靡不振的人”。因这两个月的萎靡而否定自己,陷入封闭压抑状态,无视之前的经验和实力,形成负面旋螺循环。
有段时间我也是如此。在那段时间我不断提醒自己,“我的问题,不是我有问题”。
第四条:牢记目标,聚焦、聚焦、再聚焦。在沟通过程我不断询问运动员,“你想要什么?你关注了什么?你关注的是不是你想要的?”运动员作为管理者真正的目标是“一个凝聚、奉献的团队”,而在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冲突意外,他遗忘初心和目标,而陷入自我证明之中。
他基于强烈的自我证明心理,对团度管理抱着“他们都要听我的,我管理好了证明我有能力”的想法。感到管理困难重重,下属不配合,前任管理者不配合,自我沮丧自我怀疑。可想而知,当管理者重心在“你们要听我的”上面,下属自然会不满、抵触,当管理者焦点在“证明自己能力”上,自然遭遇他人排斥。
——“你想要什么?你关注了什么?你关注的是不是你想要的?”这句话我也经常拿来问自己。我也经常陷入情绪的漩涡,在遭遇质疑时想着自我证明,在受伤时下意识反击,而忘记初心和目标。我经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回归初心,牢记目标、聚焦、聚焦、再聚焦。
综上四条信念的根源在于“我不够好\成功\优秀”,从而拼命想各种方式自我证明、佐证我够好。然而证明我够好的标准不断提升,砝码不断叠加,何时才是尽头?——这不是无能者的痛苦,这恰恰是精英阶层的痛苦。
只要我们还在想着自我证明,这样的证明就永无止尽,犹如怪圈。如何打破怪圈?做自己,放下自我证明,我们不为面子而活、不为他人而活,仅仅为自己而活。我们要时刻警惕那颗虚荣的心,那个渴望抓取荣誉的心,告诉自己,放下。回归。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