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洋松果
文章总计3100字,阅读时间4分钟
目录:
一、如何正确面对职场天花板
二、专家型还是管理型,是职业规划,还是职业“鬼话”?
三、很多情况下,我们都错误的理解了专家和管理的路线
朋友最近跟我说职场发展遇到了瓶颈,刚离职,30多岁,投了很多简历却基本石沉大海,猎头推荐的岗位也不那么匹配,一段时间下来灰心丧气的。
感觉专业技能更新太快,就业优势越来越越不明显,高一级别的总监岗位缺乏丰富的管理能力,低一级别的主管岗又不甘心,更担心过几年要和毕业生直面竞争。
自己不喜欢管理,但感觉管理才能升到高层,到底该走管理路线还是专家路线,想问问我的看法。
我们在聊这个问题的时候,分解了2个问题,:
1、就业形势不好的时候,如何面对职场天花板?
2、专家型还是管理型,以后的职场之路怎么走?
一、如何正确面对职场天花板
职场天花板指在职场中,即便再有能力,达到一定级别之后,晋升的机会和空间越来越少,开始心理疲惫,积极性下降,在一段时间内遇上自身发展的困局。
1、职场天花板的2个常见原因:
一是职业发展到了瓶颈,认知、能力和经验都不太足以上升一个大级别,需要提升目前的效率和产能,提升全局性思考能力。以前可能考虑某个客户的某个的问题,某一类客户的问题。现在需要从行业的角度,进行更高纬度的全局思考。
另外一个是因为同样的事情做久了,每天处理的大部分都是重复性工作,持续一段时间没有太大的变化,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不断下降,进入了一个倦怠期。
2、如何突破职场天花板:
以前我们一直谈的是突破舒适区,但有时候换一个角度来看,突破舒适区或许是一个伪概念。进入学习区未必要突破舒适区,也可以拓宽自己的舒适区范围。
《圆桌派》有一期,窦文涛提到舒适区会变化的例子:如果我们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出去,不喜欢搞人际关系就不与人交流、不适应某个工作就选择不做,这样久而久之会退化成一个婴儿的状态。
突破职场天花板的一个重点是,有没有拓宽自己的舒适区。我们的专业技能、我们对行业的认识、我们的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没有满足更进一步水平。
二、专家型还是管理型,是职业规划,还是职业“鬼话”?
我们经常谈的专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有不同的能力要求。
专家型人才需要的能力:爱钻研,喜欢琢磨事情背后的原理和规律,且能够踏实的能力和稳得住的心态。
管理型人才需要的能力:需要善于系统思考,在沟通协调和组织方面有一定的天赋,而且要喜欢带团队,喜欢管理。虽然不绝对,但大部分管理者都偏外向,善交际,情商高。
就此问题和几个业内朋友交流,大家也有着不同的反馈:
朋友A:某大厂部门负责人
我们内部一直强调的是T型人才发展方向,也就是纵向专业能力和横向管理能力一起发展,专业是核心,管理是能走的更高更远的保障。因为以后的职业趋势会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把专业的人和专业的技能有效连接起来,才能最大化每个人的价值。
朋友B:企业高级总监
虽然管理的能力是对高级别岗位的要求,但每一个岗位你做久了会发现,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专业能力,专业是你做判断和决策的依据。所以管理虽然重要,但专业才是立命之本。
朋友C:企业VP
关于专业和管理,其实没有固定的模式,说实话,现在走管理能到顶尖的永远是极少的那一批人。我是做专业出身的,喜欢研究和琢磨事情,现在虽然是一个管理岗,但我的管理能力一直不太好,也经常用专业的能力去干涉下面的员工的选择。
所以也很矛盾。只做专业虽然大部分人不能成为最顶尖的,但也有不少朋友在合适的平台凭专业衣食无忧了。我建议年轻的时候可以试,在30岁之前需要考虑清楚走专业还是管理方向。
朋友D:上市公司业务负责人
肯定是要在专业上深挖,现在的人浮躁,追着热度跑,哪里火哪里赚钱就去哪,最后并没有多少人能在专业方面扎的足够深,现在想找一个足够精通的专家,都属于稀缺资源。今后企业会越来越关注效率和成本,那些靠PPT、靠满口火车的人肯定会越来越难受。如果喜欢钻研,做好专家路线是很有必要的。
不同的人对于走专业还是管理路线,有着不同的看法。如果要更落地的解决目前的问题,单单从专业和管理来进行区别,并没有太多行动指导意义。
三、很多情况下,我们都错误的理解了专家路线和管理路线
以前就职过一家提供企业服务的公司,领导提到对团队要求的时候,经常说:专业知识才是我们的立足根本,我们要成为这个领域、这个技能的专家,才能在竞争中取得先机。
大前研一在著作《专业主义》中提到:我们不能把专业技术人员错当成专家。同样的,也不能把一个管理职位简单划分为非专业岗位。实际上,大前研一纠正了我们很长时间以来的关于专家和管理者的片面认识。
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理念,而且无一例外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永无止境的进取心,且能严格遵守纪律。
在《专业主义》一书中,要成为对企业最有帮助的真正的专家,需要具备的4个能力:
1)先见能力
先见能力指的是是能够看清超脱于眼前事物的能力。
现在市场和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变化也越来越快。如果按照往常旧的经验和技能,我们很多时候并非做了什么错事,只是突然发现已经跟不上发展的趋势了。固步自封、循规蹈矩只会让自己很快被淘汰。
比如曾经辉煌的诺基亚、柯达,并非企业犯了大错,只是未能及时就预见的趋势做出快速的应对,被时代和趋势抛弃了。
要有怀疑一切怀疑常识的意识和能力,从不断的变化中思考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并持续进行试验和探索,更新自己的能力和策略。
2)构思能力
具备了先见能力,也要能冷静的思考如何走向成功,以最快的速度和方法让机会变成现实。也就是在所预见的蓝图纸上,构思新的事业和能力,并付诸行动。
对职场人而言,当预见了企业发展的方向,需要快速改变自己,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尽快提升相匹配的能力,积累相关的经验。才能先人一步,把优势进一步扩大。
当年滴滴和快滴的竞争中,除了吸引人眼球的补贴大战。最决定胜负的转折点,也就在竞争最激烈的那几天的时间。滴滴和腾讯配合,所爆发的应变能力和即时战斗力,背后所有人夜以继日的付出,是最终取得阶段胜利的保障。
3)讨论的能力
我经历过的最有价值的讨论,现场往往是双方或多方争论的面红耳赤的,当然是非利益纠纷的吵闹。大家都在各自的角度和思维逻辑下,表达自己的观点,指出对方的问题,所有人都参与到其中,就观点进行彻底而充分的沟通。
当我们看不清前进的道路与成功的模式时,从理论上展开充分的讨论至关重要。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和谐、不是为了利益分配,而是为了寻求最佳答案。
日本麦当劳首任领导人藤田先生曾说:讨论是通向最佳道路的途径之一。
职场中,我们习惯以会议的形式进行。不过很多时候,只是在和气生财的基础下,做一些基础的沟通和反馈,并没有就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辩论,也就没有办法就目前的问题输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这种沟通实际上是低效而且低价值的。
4)适应矛盾的能力
当今的世界中,可能曾带来成功的模式已不再通用。需要的不是把问题进行分解并还原成诸多因素,而是俯瞰全局思考问题的能力。
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通常并非只有一个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在不同方案中,从全局角度出发,选出最正确的那一个。而且有时候,两个答案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如果要关注广度,势必会牺牲一部分深度,如此带来的矛盾必然存在,也是需要我们能够适应的。
四、写在最后,专家路线未必是唯一选择
前面说了4个成为专家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可以作为指导职业发展的标准和方向。但实际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在职业上有不同选择和追求,并非每个人都想成为专家。
前几天听了一个日本职场的概念:职人文化。代表着精益求精,坚韧不拔和守护传统,因此在日本,“职人”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称谓。
在中国,同类的职人和匠人,相对来说就少了很多。如果没有那么大生活的压力,千金难买一喜欢,建议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及热爱去做的事,并能够持续的投入和积累,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出自己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