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个年迈的老人经历了一生窘迫与不幸,从大富大贵到一贫如洗亲人也相继离去,只剩他和一头老牛站在夕阳下的村口看着远方,仿佛那是他活下去的希望。这是余华笔下的一个叫福贵的角色,这本书也是我最喜欢的书《活着》。
余华其人
余华是一个冷酷的作者,他早期的作品主要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迷恋对于苦难的描写、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他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在余华的“真实”世界中,人性是恶的,所谓善良与德行都不过是一种原欲的伪装,善不过是无忧生存之后的装饰,恶才是原始欲望的喷发。余华曾坦言: “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
从大富大贵到一贫如洗
福贵是个富二代,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出门要不坐轿子,要不就是有人背着。要是福贵能够本本分分的话,家里的财产是足够他无忧无虑过完这一生的。但偏偏福贵好赌成性,终于在一夜之间输光了家里的财产,还顺带着气死了爸爸。
苦难总伴随着希望
输光家产、气死亲爹,媳妇儿家珍一起之下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福贵的人生开启了倒挂模式。一年之后家珍又带着女儿和新生的儿子有庆回家了,他们的回归让福贵觉得家变得圆满了,决定以后本分的过日子。 却又突然被国民党拉了壮丁,后来又成了共产党的俘虏。他原本以为从战场上活下来与家人团聚以后就可以将日子好好的过下去,即使母亲已逝、女儿因病变哑,但只要家还在,只要还和家人在一起们就能好好的活下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谁知道这个时候儿子友庆骤然离世,让全书进入的高潮,也让福贵的家渐渐走向了分崩离析。有庆死后,家珍大受打击变得神志不清。好在还有凤霞能够帮忙照顾、操持着这个家。
适婚年龄的凤霞认识了二喜,二喜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两人结婚后顺利有了身孕。这个家又迎来了新的希望。然而,不幸的命运并没有停止。凤霞在生产的时候大出血而死,二喜一直带着儿子“苦根”,后来二喜又因为工作中的设备差错意外惨死,苦根便只能跟着福贵生活。
不幸之神再次降临
不幸之神又在一次降临到了这对祖孙的身上。因为生活贫苦,有一次苦根生病,福贵心疼外孙所以煮了很多豆子给他吃,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苦根却因为吃多了豆子撑死了!
余华真的是一个残忍的作者、残忍到连对福贵最后一丝的眷顾都剥夺了。苦根的死,标志着福贵的家彻底毁了。福贵就只剩下了一头叫福贵的老牛与他相伴。
在艰难的世道里保持热情与希望
余华在致上海贝塔斯曼书友会会员的信中说:“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在读《活着》时,眼泪常会不期而至。如果你也遭遇到和他们一样的阅读经验,我想对你说,谢谢。我正是为象你一样善良的人写作。虽然,善良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会有‘走红’的品质,但它是我们的血与肉。我书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不断遭遇苦难、失败和死亡。但我绝不是在控诉命运的残暴,相反,我希望你读到的是生命的韧性、力量、爱情、友谊甚至本能焕发的快乐,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欢笑的东西,它们无视命运的暴戾而独自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难,同时也反对假借命运之名的自暴自弃。善良绝不仅仅是悲伤软弱的眼泪,而更应该是对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关怀与肯定。它举重若轻地保护着我们的心,在艰难世道里保持热情与希望。”
余华在这本书里写出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写出了苦难者对灾祸的态度,写出了经历一生苦难毅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以前总觉得人活着总得轰轰烈烈的做点什么,如果没有追求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但余华告诉我们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对有的人来说,光是活着用用尽了力气,但我们在艰难的世道里仍然要保持热情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