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定义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传媒沟通)
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7个要素构成
沟通的功能
1. 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2. 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3. 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4. 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5. 沟通能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人际沟通的分类
1.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来划分
正式沟通:它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正式沟通的优势是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
非正式沟通:它是在正式通道外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非正式沟通形式灵活,传播速度快,但存在着随意性大和可靠性差的问题。
2.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按信息流动方向来划分的
3. 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按信息源与接受者的位置关系来划分的
4. 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这是两种基本的语词沟通形式
5. 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现实沟通:它是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都有比较清楚把握的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是最普遍的现实沟通形式。有时候,双方通过媒体,如电话沟通,也是现实沟通。
虚拟沟通: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往往是不清楚的,沟通的进程主要受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所左右和引导。虚拟沟通中,网络成瘾是过度利用网络,对网络形成高度依赖的心理现象。会使个体角色混乱、人格扭曲、道德感弱化、学习和工作受到极大的影响。
沟通网络
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沟通模式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沟通网络。
1. 正式沟通网络:在正式群体中,成员之间信息的交流与传递的结构称正式沟通网络,一般有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和Y式5种形式。
2. 非正式沟通网络:非正式沟通网络主要有流言式、集束式和偶然式3种典型形式。
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妆饰、人际距离。
1. 目光
眼睛是非常有效地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个体的情绪变化,会反应在瞳孔的变化上。眼睛是内心情感的灵敏指示器。
① 人对目光很难做到随时控制,人的态度、情绪和情感的变化都可以从眼睛中反映出来。观察力敏锐的人,能从目光中看到一个人的真实心态。
② 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其他身体语言沟通也与目光接触有关。
2.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以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身体语言形式。某些特殊情感对应的某些面部特定部位:
① 表现愉悦的关键部位是嘴、颊、眉、额
② 表现厌恶的关键部位是鼻、颊、嘴
③ 表现哀伤的关键部位是眉、额、眼睛以及眼睑
④ 表现恐惧的关键部位是眼睛和眼睑
经过训练,人能较为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表情肌。一般情况下,人们的目光与面部表情是一致的。而在特殊情况下,个体的目光与面部表情会出现分离,此时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效线索是目光,而非面部表情。
3. 身体运动
身体运动是最易被人发现的一种身体语言,其中手势占有重要位置。
① 摆手:表示制止或否认
② 双手外推:表示拒绝
③ 双手外摊:表示无可奈何
④ 搔头或骚颈:表示困惑
⑤ 搓手、拽衣领:表示紧张
⑥ 拍头:表示自责
⑦ 双臂外展:表示阻拦
⑧ 耸肩:表示不以为然或无可奈何
4. 触摸
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个体与他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的情感体验最为深刻。在日常生活中,身体触摸是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个体都有被触摸的需要,这是一种本能。
5. 人际距离
公众距离: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12-25英尺
社交距离: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4-12英尺
个人距离: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1.5-4英尺
亲密距离:亲人、夫妻之间的沟通距离:0-18英尺
1英尺=0.3米,1英寸=25毫米
人际关系
1. 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特点包括:
① 个体性
在人际关系中,社会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则成为主要问题。
② 间接性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
③ 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
使人们彼此亲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使人们互相排斥和疏离的情感。
2.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
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1. 自我暴露的定义
自我暴露(自我开放)指在沟通和交往的时候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
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探测器”,我们想了解我们对别人的接纳程度,通过评估我们的自我暴露水平就可以做到。
2. 自我暴露的四个水平
由浅入深,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水平:
① 情趣爱好方面,如饮食习惯、偏好等
② 态度,如对人的看法等;
③ 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如自己的自卑情绪、和家人的关系等;
④ 隐私方面,如个体的性经验等。
3. 自我暴露的一般情况与特例
一般情况下,关系越密切,人们自我暴露就越广泛、越深刻。
特例:彼此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有可能做到完全的自我暴露。网聊就可以,因为在虚拟沟通的情境下,人们觉得对方不可能介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风险体验下降,尴尬和羞耻感也降低。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 相互性原则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之间的互相重视与支持
2. 交换性原则
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或等于失,至少是别太少于失。
3.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的心理倾向,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和否定。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反之则予以疏离。
4. 平等原则
平等待人,让对方感到安全、放松与尊严。
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心理学家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理论,其主要观点是:
1. 人有3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2. 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果不能满足,就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
3. 对于三种基本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这样,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再加上主动与被动的满足方式,就构成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① 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② 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③ 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④ 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⑤ 主动情感式:表现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
⑥ 被动情感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4. 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
人际吸引的定义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分为:
1. 亲合: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
2. 喜欢:中等层次的人际吸引。
3. 爱情: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 熟悉与邻近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常常见面也利于彼此了解,使得相互喜欢。
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过高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频率的交往,人们彼此喜欢的程度较高。
2. 相似与互补
相似:① 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② 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③ 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④ 年龄、经验的相似。
互补: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以下三种互补关系可增加吸引和喜欢:① 需要的互补;② 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③ 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补。
3. 外貌
外貌能产生光环效应
4. 才能
才能一般会增加个体的吸引力,但如果这种才能对别人构成社会比较的压力,就不会对吸引力有帮助。研究表明,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反而会增加他们的魅力。
5. 人格品质
人格品质是影响喜欢的最稳定因素之一,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根据安德森研究,受喜爱程度高的人格品质是真诚,最不受欢迎的人格品质是说谎。
学完 2.12—社会心理学已完成 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