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部分小学都已经正式开学,父母的们反应亮了。
某小学六年级一名学生说,开学特别激动,平时在家里吃了睡睡了吃,爸妈也早烦她了,天天盼着她开学。
另一名男生说3个月没上学了,父母还专门去吃饭庆祝了一番。孩子们的童言无忌让大人大跌眼镜,神兽归山家长庆幸不已,同时也反应了家长的焦虑:这么久没上学,缺乏约束的孩子完全失控。
孩子开个学,虽然是盼望已久的事情,但是到了夫妻俩吃饭庆祝一番的地步,亲子关系难道就这么经不起长时间相处的考验?
想必很多在长假期间陪伴孩子上网课的父母都曾经有过“头大”的经历:本来以为不就是上个网课,有什么难的,实际上起来却遇到了孩子玩游戏、不认真听讲、完成作业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头大”经历引发亲子关系“告急”,一方面说明了亲子教育中父母有没有好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家庭教育理念是否有,是否是面向孩子更长远、更多样的发展——亲子关系就这样不经意间揭开了家庭教育的面纱,是“美”,是“丑”是时候对照一下了。
孩子的成长不是“生而有之”
可以说这些长假网课中遇到的“挠头”情况,多数反映了亲子教育中的误区:
误区一:过度依赖强制性的约束而不是孩子的自觉性。
很多家长在孩子长时间放假的时候都会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
比如说孩子不会规划自己的生活、家长也没有意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学习的习惯,一放假了就放松了,家长也松懈了,孩子也自由了。
放假期间家长熬夜追剧、玩手机、弄到半夜不睡,孩子也跟着晚睡晚起,原本良好的生活规律被打破了,身体状态陷入恶性循环,早上起不来进行学习。
误区二:没有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
家长唯分数至上,孩子成绩好的时候很高兴,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低落。
因为太注重成绩,父母和孩子都没有把学习的目的摆正,没有意识到通过学习让孩子掌握的不仅仅是分数、将来的好前程,更是通过学习不断地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不断的探索,让学习充满乐趣,不断克服困难,从而磨练意志、增强自己分析判断反应能力的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要通过兴趣不断激发孩子的探索的欲望。
误区三:教育是只能在学校学习课本上的东西。
课本上的知识很是狭窄,假期正好是开拓孩子眼界的最好时机,家长要正确地引导孩子多读书,多看些纪录片,让孩子接受美的熏陶。
可以跟着视频多学习兴趣拓展的内容:比如书法、画画、音乐,让孩子在艺术熏陶下自觉追求美,从而也会提升他的鉴赏能力。
特别是这些对语文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语文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语文能力提高了,分析能力提高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人生从来不是一条直行道,孩子们的未来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但是对于孩子目前的年龄、阅历和能力而言,如果没有家长的引导和带领,很难看到除了课堂之外,更远的风景。
而作为父母,如果仅仅是把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学校的、靠孩子自律得来的成绩,那也就很可能把一个多样的未来,限制成“按部就班听课、高压状态盯梢”的、枯燥的“打地鼠”游戏。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成长的领路人多半是父母
几米有本书,书名就是《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这其实也暗合了亲子教育专家的这个问题:
你们的孩子刚刚生下来是不是非常完美?那么后来被谁养出来一身问题呢?不妨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些道理:
家长如果没有规律的生活、学习习惯,那孩子怎么可能不被整天追剧、各种新奇的手机诱惑,静下心来学习?
家里都没有读书的氛围、孩子怎么可能容易自己挣脱各种即时奖励的游戏、和瞬间满足好奇的小视频中而无法自拔?
家长没有意识到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的目标不很明确,又怎么可能拥有持续的学习动力?
都说孩子成长无小事,家长在孩子的人生中所起到的影响至关重要,否则也不会提到“原生家庭”,就会有无数声音控诉自己成长最初的“原罪”了。
所以,作为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让自己成长,诚如大家常说的一句话“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当然这句话并不是仅仅要挂在嘴上。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这个包括规律的生活和学习。
如果家庭成员从不懈怠,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即便是节假日也不放松自己、每天进行认真的学习。
有的家庭还能够做到每周共读一本书和固定时间进行讨论,这样的家庭氛围就会让孩子沉浸其中,自然而然的养成良好的学习求知的习惯。如果家长辅导不了孩子,又忙于生计,那么至少要坚持规律生活,给孩子也养成这种生活习惯。
第二、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现在家长为了孩子是舍得花钱的,从小培养各种技能,但是能够培养出终身的兴趣的并不多。有的孩子从小学琴,学到了一定级别后就束之高阁了,除了走专业这条路的孩子,多数都荒废了。
其实家长可以把孩子这方面的素养强化,让孩子不要间断,一方面是一种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持续的训练促进孩子对美的感悟。
都说学过琴的孩子气质都不一样,为什么不能把这种素养的益处最大化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引导孩子自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同时这个坚持的过程所锻炼出来的意志也是不容忽视,难能可贵的。
第三、开拓孩子的眼界。
假期时间长,让孩子多读书、多背诵,潜移默化间就让孩子的文学素养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哪怕三天背诵一篇经典文章,反复的琢磨文章的用词、逻辑、结构、亮点,日积月累下来也是不少的收获。
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及时跟孩子交流该如何分析一篇文章,防止孩子的思路跑偏。让孩子自己写下每篇的心得体会,每过一段时间就回头看看,自己就会觉出自己的进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培养并不是家长只负责孩子的起居饮食,而把教育的任务寄托给学校和社会。
其实每天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特点和爱好家长应该更能了解,也更更能够帮助孩子看到学校教育以外的可能。
帮助孩子通过兴趣点找到可以终生追求的目标,才能让孩子拥有持续的奋斗动力。如果你的孩子让欲望代替了理想,孩子就会在终身的焦虑中惶惶不安,这样的人生,即便是得到了所谓的成功,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
我是晨光微晓,学英语、爱绘本、专注育儿心理、育儿经验分享的俩娃妈,欢迎关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