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禁城的四个角落上,各有一座角楼,它 高居在紫禁城十米高的城墙上。作为城墙上的高点,它肩负着观察、守望和防卫紫禁城的任务。从明永乐十八年开始,它静静地站在这里将近六百年。它的形制、它的玲珑,护卫着这座宫殿的神圣,那是一段浮动着守护与尊严、生与死的年代。
今天,那段岁月已渐渐经被遗忘。它褪去了防御、镇守的历史角色成为被我们眺望的,那个美的存 在。角楼因为时光的洗礼韵味十足,也许这时的它,才有了远离尘世的自由感。因为它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到紫禁城的栖息之所。
紫禁城的建筑,除了符合功能与审美的需要,也都符合阴阳八卦之礼。所以,角楼也不例外,它的修建,是为了让二十八星宿的角宿住在里边,以镇守宫城。既然星宿下凡,那就要住大房子,而建筑以楼阁为大。那这四座大房子,便取名为角楼。
角楼的建造还有这么一个传说。当时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特意要求管工大臣要在北京紫禁城的四个犄角上,盖四座样子特别美丽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后,就把八十一家大建筑厂的工头、木匠们都叫来,跟他们说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个月,叫他们一定要按期盖成这四座怪样子的角楼。 这可难坏了这八十一家大建筑厂的老师傅们。谁都没见过这样复杂而又造型精美的角楼。正当大伙在发愁的时候,有一位木匠师傅见到一位卖蝈蝈的老人,正挑着很多蝈蝈笼子走街串巷的叫卖,他就买了一个蝈蝈笼子来解闷,没想到,仔细一看,这重重叠叠的精巧的蝈蝈笼子,不多不少,恰好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于是角楼便由此设计出来了。据说那位老人,就是显圣的鲁班。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而已。紫禁城的四座角楼,继承了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灵活多变的传统作法,使用功能和装饰效果得以巧妙地结合,展现出我国古代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才能。
从南往北眺望紫禁城,午门充满力量与庄严感,城墙则无处不让人感觉大气、厚重。而角楼的存在,让城墙的延长线在末端向上微微翘起,厚重的城墙如大鸟的翅膀,顿时轻盈。角楼由六个歇山顶交叠而成。三层屋檐共有二十八个翼角,十面生花,七十二条脊,吻兽共二百三十只。素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说法。这种科学而精妙的建筑结构,使它成为紫禁城里造型最为复杂的建筑,科学与美完美地融为一体。
一缕微风,如手指般在角楼的梁柱之间,弹奏着潺潺音符。原来的它静静地守护着宫城,凝望着这个世界。而现在,却成为被人们观望的的最美的结构,它在水中的倒影如此宁静,如一位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老人般,波澜不惊。生命的跃动,在它自己的乐章中得到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