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篇,介绍了赣南客家一道名叫“九层皮”的美食。
“春季秧苗青葱,秋季稻谷金黄,打出大米雪白,过上日子红火。”
当时节目一播出,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不但火了“上堡梯田”,也让客家美食走进大家的视野。
据说,节目导演胡博当初最想呈现的是赣南黄元米果,但由于赣南人一般在过年时才制作黄元米果,为了赶节目播出时间,胡博才不得不放弃这一想法。
尽管如此,胡博还是对黄元米果念念不忘。
刚好趁着过年,就让小茶来给大家揭秘这道让央视导演念念不忘的赣南客家美食——黄元米果吧。
不打米果不过年
黄元米馃是赣南客家人过年必备的食物,在当地,有“不打米果不过年”的说法。
黄元米果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唐朝,兴盛于明朝,在明朝正德年间还被列为贡品。
黄元米果又称黄米果,黄粄,是江西省特色传统名点,属客家菜,其中,又以田村黄元米果最为出名,口味最正宗。
黄元米果外形跟北方的年糕有点类似,但从外观色泽上看,年糕是白色的,黄元米果是金黄的;在味道上,黄元米果味道较年糕浓郁;最后,在制作工艺上,黄元米果的制作工序比年糕要复杂得多。
黄元米馃以赣南本地产的糯性"大禾米"为主要原料,每年秋收之后,客家人便开始准备了。
制作工序
1.首先将黄元柴(黄荆枝叶)晾干,将柴大火烧成灰,再将灰过滤,称为"灰水",也就是碱水。
它滤出来的水,加入大米中,会使得制作出来的糍粑更有韧性。
2.再取适量大禾米加黄栀子用灰水浸泡。
黄栀子除了药用,还是一种天然色素,用黄栀子干果提炼而成的栀子黄便是黄元米果特有的金黄色泽的秘密。
3.经这"灰水"和黄栀子水的一日浸泡,大米便发胀成金黄色了,把米倒入大甑,大火蒸熟成米饭。
大甑是木工用杉木板手工制作的蒸饭器皿,是以前客家人必备的生活用具,现在农村请客吃饭,依旧可以看到大甑的身影。
4.将煮熟的米饭拌灰水,摊开晾干后又再次蒸,之后置于大石臼内。
5.大米一入石臼,早已等候在旁的男士们就会用专用的木棍,一人一下不断捣腾,直到把米饭捣烂。
木棍通常用山茶树棍制成,山茶树生长周期长,木质坚硬富有韧性。
6. 经过不停捣腾的米饭会整个成坨状,我们称之为"糍",将糍置于案板之上用手揉搓均匀揉成圆柱体。
7. 再用一根细线分出一个个厚约五六厘米的团子,最后用手整理成圆型或椭圆型,这样,黄灿灿的黄元米果就制成了。
吃法
经过这样加工的黄元米果色黄质嫩,细密滑腻,可以炒着吃,煮着吃,蒸着吃,拌糖,蘸辣椒油吃,当然,最经典的吃法是“黄元米果炒腊肉”。
金黄的米果切成薄厚相间的片儿,加上新鲜的蒜苗、辣椒,再把门前悬挂的腊肉割几片下来,猛火快炒,调上辣酱,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黄元米果炒腊肉”就出锅了。
金黄的黄元米果,配上熏香的腊肉,再加上家里自制的辣酱,滑而不腻,香气四溢,轻轻地嗅一下,一股浓浓的年味儿,直达心底。
如今,黄元米果作为赣南客家的一道传统美食,早已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对于远方的游子来说,它不但是儿时记忆里的年味儿,更是一份情愫,一种寄托。
你吃过赣南客家的“黄元米果”吗?你记忆中家乡的年味是什么?
注:图片源自网络、内容参考360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