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让中国人民倍儿有面子的古建筑,故宫向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来就是博物馆届的超强IP,近些年在网红馆长的带领下,整个故宫经营得有声有色,以“朕就是这样的汉子”为代表的文创产品、开火锅店、开星巴克、元宵节灯光秀等等事件时不常地把故宫推向媒体话题的C位。而《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更是直接激发了全国人民打卡博物馆的热情。
《故宫的古物之美》!一看这个书名,就想翻翻里面究竟讲了故宫的哪些古物,怎么个美法!更何况,书的封面用黄金分割比(本人目测)分成了两部分,上半幅是宋徽宗的《瑞鹤图》,下半幅是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书名用烫金的字在一群瑞鹤环绕中若隐若现,看上去大气、典雅、颜色鲜艳又不失历史感。拿到这本书时,心里期待的是一场美好而盛大的故宫古物之旅!但读完全书,不觉有些失望。当然,只是“有一些”失望,并不是“很”失望,更不是“非常”失望。
在我看来,书还不错,并不像自己的宣发广告里吹得那么好,也不像豆瓣里的某些评论说得那么不堪。先来说说优点吧:
1、装帧精美。前面已经提到了书的封面设计十分优秀。接下来,放几张图来说明吧。宣发的硬广已经总结得很到位了。
2、选取文物类型多样。《故宫的古物之美》全书共18章,以时间为线讲了18种文物。以国之重器“鼎”开篇,其后又讲了酒器、各类青铜器、秦俑、博山炉、秦简、香筒、铜镜、刁斗、佛像、瓷器、明椅、清朝衣冠、漆器、最后一章以乾隆皇帝的学诗堂玉玺结束。古物类型包括礼器、书画、居家用品、军事用品等各类,基本覆盖了古代文物的各个方面。
3、精简的文物赏析教程。如果你是一个文物赏析的门外汉,这本书无疑是非常适合你阅读的,它教你怎么去欣赏一件文物。这一点我印象最深的是“动物妖娆”这一章,写的是莲鹤方壶这件文物。作者说:
“它不像鼎、尊这些礼天的器物,以恢宏的体量和单纯的几何造型控制人们的视线,相比之下,它更加精致、复杂。”
“一只小小的仙鹤,似乎要把壶体的重量化为虚无。”
“与此同时,各种实用艺术纷纷挣脱了材料的控制,多种材质的工艺品走进人们的生活......”
作者从这件莲鹤方壶说走,从它的体积、造型、纹饰说起,讲到青铜器在功能、制造者、器型、技术方面的变迁。而后从青铜器发散到那个时代的百家争鸣,过渡自然而令人遐思,让读者接收到知识而又有所启迪。
4、好读。没错,就是好读。文字浅显流畅、明白如话,如果有时间的话,相信两天的时间足够读完这本书了。
优点说完,该说缺点了。
对我来说,首当其冲的缺点应该是文章对文物赏析过少而个人抒情过多。(这一点与前述第3点并不矛盾,并不是每一章都是“动物妖娆”的水准。)有些地方读起来简直有种读《镜花缘》的感觉,完全是作者在显摆自己的学问。比如说“雨过天晴”一章,作者提到了张俊摆豪宴、铸银球,但这段删去反而文章结构更紧密。再比如“案头仙境”一章,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去渲染李少君欺骗汉武帝,而削弱了对文物的鉴赏。
其实说起来,似乎很多人文学者都走这条路子。抒情有余而思辨不足,学者也是如此。比如余秋雨、比如于丹、比如杨雨。这些老师的著作,我零散地读过一些,但总感觉缺少一点学者的严谨思辨,多了一些诗人的浪漫随性,或许是我更喜欢论据丰富的说理的缘故吧。
其次,是遣词不当。文中有些句子过于抒情,而出现一些比较现代的词则容易让人“出戏”。忘了哪一章了,作者写道“上帝说,要有光。”......一本讲中国古代文物的书,突然蹦出来一句《圣经》。不知道是不是受前几年电视里妈祖说英文的影响。还有作者时不时冒出来“变态”“啥玩意”这种词。就好像你吃饭呢,吃两口就一粒沙子硌牙。
第三,是一些观点的解读是否恰当。比如说“回到源头”一章,把《豳风·九罭》解读为对性事的表达。
最后是两处错误。
1、“在残阳如血的晚唐,韩干拿出了这样一幅画”。韩干与杜甫是同时代人,应为盛唐-中唐人,算不得是晚唐人。
2、 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原文误为 穷冬万木产枯死
结论
如果你是一位对文物有一定的兴趣,但又无甚根基的读者,读一读这本书吧。会让你觉得有所收获。如果你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则不必再读了。作者过多的抒情和间或冒出来的俗气的字词会引来你的不快。当然,不必苛责!正如作者在自序里所说:“我知道自己的笔那么笨拙、无力,但至少,它充满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