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我们做任何自己认可的事都该全力以赴并争取做到最好,最忌瞻前顾后算计太多,这样会导致我们被眼前的利益或者困难蒙蔽了双眼更或蒙了心难以专注投入,最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我们作为正常的普通人用不着去考虑如何取得伟大的成就,但个人应该考虑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最近在APP“得到”的付费栏目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上学习经济学基本知识,恰好学习到“租”的概念,一切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根据薛教授的表述“租”是对资产的付费,而资产是能带来收入的一切事物。“租”的产生是人或者其它事物最优选择带来的价值与次优选择价值的差值。比如我做结构工程师年收入15万,当我选择转型当餐饮经营者后年收入变为30万,那么餐饮经营者是我的最优选择,结构工程师则是我的次优选择,据此我的租就是15万。根据这一概念以及事例我们得知“租”还可以是负值,那么对比之后即是我们选择的依据。我们就可以根据“租”值的大小和正负决定对当前工作的态度。对此延伸则是:当“租”值为正且值较大时,那么这份工作给我带来的收益是正向并应维持的,当“租”值较小甚至为负值时那么就该考虑如何增大“租”的正向值或者更换工作,否则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并且使个人生活带来众多消极影响。
由此可见,“租”值其实是变化的,对于个人而言无论从生活角度考虑还是从纯利益角度考虑,我们都应该促成“租”值为正并越大越好。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租”值变小并使“租”值增大呢?
薛教授在讲课中有个很好的例子:政府给企业提供生产性土地,本质上而言所有土地的价值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当政府对部分土地做好三通一平,另外一些土地五通一平,然后还有土地甚至七通一平时,这时候土地的市场价值则发生了分化。从企业的生产发展来看,政府对土地的增值服务越多那么土地的价值就越大,企业就愿意花费比通平少特别是未进行通平的土地多的价格。
从这一市场现象来看,我们应努力创造自己的价值然后使自己先保值再增值。对此我们首先应使自己有价值,这个价值的形成不是以自我的评定为依据而是由被服务的对象给予确认。因此我们应该从我们从事的工作本身出发去考虑价值的实现。之后我们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促使自身能力的提高继而能够为被服务的对象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由此获取更好的认定和价值,这时候我们的“租”值就会一直保持正值并扩大最优选与次优选的差异。如此良性循环的结果必然是经济利益和幸福感的双重收获。
经济规律无处不在,当我们学会规律并实践时就会理性去考虑如何正确行走人生。我们常常说起人生应该有目标,但那些过于远期的虚幻很难维持个人对于未来的信心,因此我们应该制定更为具体的预期,比如“租”值的建立以及正值的不断增大。这样具体的目标容易促成我们走入正向的循环,因为ta具有相对及时的激励。这也是一个人在现实中比较沉默平庸但在游戏中完全相反的原因,我们需要及时的激励以维持我们对于生活的信心。
当我们有目标了,有动力了,那么我们就该全力去投入直至在某一工作上我们个人能力的潜力极致;或者适时的转型让自己有更优选,这样才能始终使自己的“租”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