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再耳熟不过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条起跑线,指的就是教育。
这几个月来,你已经不止一次被类似的热点刷屏——
前有北京高考文科状元耿直表示“现在的状元都是(像我)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后有父母给不起的“800万学区房”,再到那个哈佛大学博士、知名外企HRD、央行外管局济济一堂的家委会。
你也见过太多网友的造句——
“你努力的天花板,不过是别人的起跑线”,“条条大路通罗马,有的人就住在罗马”。
可是反映相关现实的电影呢?你找不到。
现在,我们想拍又拍不出的电影,来了。
又是印度——
《起跑线》
Hindi Medium
继《摔跤吧!爸爸》用本国的性别歧视隔空击中我们的痛点后,这部新片说出了我们更焦虑的教育问题。
上学难。
说得更具体点,上好学校难。
拉吉(伊尔凡·可汗 饰)和米塔(萨巴·卡玛尔 饰)的女儿到了上学的年纪,这可让他们着急坏了。
拉吉做裁缝起家,现在开了一间工作室,小有成就,米塔则是家庭主妇,两人的文化水平都不高。
小富之家的他们,想让女儿米雅受到更好的教育,于是选中了顶尖的贵族学校——德里文法学校。
把孩子的起跑线,往前挪一挪。
虽然故事发生在印度,但你绝不陌生。
比如,纠结买学区房的时候。
通宵排长龙报名的时候。
挤破脑袋查录取榜单的时候。
为什么这么拼?
妈妈米塔说,不去贵族学校就学不好英文,不会说英文就找不到好工作,将来女儿就会走上贫穷、犯罪、吸毒的道路……
夸张了一点,但也不是毫无道理。
在我们国家,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
成为这个阶级的一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
在好的学校读书
人们寄希望于教育,作为撬动阶级的杠杆。
而电影展现出来的现象是——
只有上流社会的孩子,才有机会进入最好的学校。
于是Sir听到很多人立马站出来说:教育不公。
真的?
《起跑线》到头来还是被我们误读了。
Sir不是要为这种现象叫好,而是想厘清一个概念——什么是公平?
公园是一个向大众开放的休闲健身场所,别人能去,你也能去,这叫公平。
但如果有个人想私闯王思聪家的游泳池,或者想不花钱办卡就使用商业健身馆,这可以吗?
显然,公平的语境是公共领域,而不是私人领域。
先别骂自私。试想看,如果你花钱请了私人家教,一个陌生的小孩敲门,也想来听课,否则就是侵犯他“公平的受教育权”,你会同意吗?
所以说,公立学校有义务保障公平入学,因为它有政府拨款,集纳税人的钱开办。
而私立学校则不然。谁给钱,对谁负责。
看看电影中这些堪比豪华酒店的画面——赛马、花园、喷泉。
这样的学校,无疑属于奢侈品。
有钱人愿意花大价钱购买它,没毛病。
但这还是公共服务的内容吗?
应该让全社会的学生都“公平”入学吗?
如果是,将纳税人的钱投入到赛马、花园、喷泉这些与教育本质无关的事情上,那才是极大的社会不公。
总结来说,保障公平是公权力该干的事,而不是有钱人的义务。
《起跑线》真正要讽刺的,其实是这两个问题——
明明是私,却伪装成公
有钱人的学校,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势利吗?
一开始,拉吉和米塔想扮成学校欢迎的那种父母。
壕气外漏,把名牌都“挂”在身上。
结果被吐槽说,真正有钱的人,往往不炫耀。
行不通,拉吉就想,用钱买通校长吧。
他刚到门口,就看到有人提着一袋钞票,被赶出来。
拉吉再想办法,找关系批条子吧。
校长二话不说,当面把政府官员的推荐信撕碎。
呵呵,反正是私立学校,政府也管不着。而且这里的学生家长大多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谁怕谁?
你看,很有“原则”。
可是再看下去你就会发现,他们在乎的不是公平,而是用公平来装点门面。
暴发户只会把金钱穿在身上。
而真正的上流社会,已经学会了披上“美德”的外衣。
孩子入学,考的其实是家长。
培训机构的老师告诉家长,在接受面试时,标准答案是什么。
比如,当被问到:
你怎么跟你的孩子解释“贫穷”这个概念
告诉孩子,你不好好读书,就一辈子贫穷?
NO!这是屌丝父母才的回答。
有钱人会说:
“分享就是关爱”
你必须要(显得)慷慨、有爱心、有社会正义感,才能证明你真的有钱,是old money。
学校每年会留出25%的名额,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免费入学。
为了显现富人的仁慈,树立学校的声誉,他们还公开抓阄,从提交申请的贫困家庭中抽取入学者。
好像,公平、公开、公正。
其实……
这就说到了《起跑线》讽刺的另一个方面——
明明是公,却被私侵占
装富不成,拉吉和米塔经人点播,改变思路——装穷。
举家搬到贫民窟,为了给女儿骗取贫困生的入学资格。
一边要瞒过学校的调查团,另一方面还要瞒过亲朋好友,假装去巴黎度假,其实只是把PS照po上朋友圈。
可以说相当考验演技了。
等等,即使提交了申请,还要经过公开抽签,怎样才能确保入学呢。
拉吉再一次,找了人。
你想象不到,此人是街边一个卖奶茶的。
别小看他,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可以打通上上下下的政府部门。
表面上给办公室送奶茶,实际上是找官员盖章;表面上是送冷饮,实际上是趁机把写有名字的字条,扔进彩池。
抽签人只要拿起又湿又冷的那张,就是了。
即使是公平的东西,也总有人能把你的那份公平偷走。
真正一视同仁的,没有人偷的东西,也有。
……因为没有人愿意偷。
公立学校。
这里是底层孩子读书的地方,因为他们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厕所,肮脏不堪。
教室,是摇摇欲坠的危房。
没有桌椅,孩子们就坐在毯子上读书。
和贵族学校相比,简直从云端坠入深渊。
都怪……富人把他们的学校建得太好了?
要知道,社会的平均消费水平,不可能赶上一小部分富豪的购买力。
但是,公权力在分配社会财富的时候,是应该提供最起码的保障。
学生可以没有欧式花园,但起码要有干净的厕所。
可以没有赛马场,但起码要有宽敞明亮的教室。
可以没有米其林餐厅,但起码要有营养卫生的午餐。
这份教育经费,这份本该属于孩子的公平,被谁偷走了呢?
电影没有进一步说下去。
更遗憾的是,《起跑线》最后十分钟烂尾了,疯狂洒鸡汤,把之前两个小时的好戏,生生拉低了一个档次。
本来,《起跑线》会是一部可能与《摔跤吧!爸爸》并肩的电影。
豆瓣8.2
在这个贫富差距扩大、阶层逐渐固化、教育越来越难改变命运的年代,《起跑线》无疑直接戳痛我们的神经。
尤其是这些现象,我们还很难用影像去描绘的时候。
但Sir仍然想重申——
我们不是仇富,而是仇恨不公。
公平不是平均的结果,而是确保每个人有平等的权利。
平等的权利不是我们和王思聪住一样大的房子,而是在房产局办手续,王思聪晚来一步,他也要到你后面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