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卉
孔东纯曾在《迟到的间隔年》中提及他理解的间隔年,“一个有信仰的人生,不管成不成功,至少不会迷茫”“只要走出第一步,下一步就会变得不为难”……
对于像我这样十八九岁的女孩子,特别渴望拥有一个自己的间隔年。因为对自己的追求往往只是三分热情,兴致来的时候,我可以整日不停地钻研;兴致淡的时候,思想就像被关进了冰冻室,瞬间将热情凝固冰冻,亦或是为所谓的懒惰和退缩找借口,变得犹豫不决。
我看惯了许多因为分心而与理想失之交臂的女孩子,我开始明白曾经见过的那些分心有多愚蠢,我差点就为无关紧要的琐事放弃了多年的奋斗目标,放弃了跟别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事。
我也曾为一些不痛不痒的事分心,而结果却是一个人品尝,脸上冰冷的眼泪让我渐渐清醒,人间戏如何收场,又何必追问幕后的悲喜呢?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做一个精彩的自己!
而今,我算是感觉到男孩和女孩会有一种像两节同名磁铁相撞距离不断拉大的过程,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勇于面对现实,人生正是如此,需要不断充电。同龄人中,貌似女孩会比男孩先成熟,最终的结局却是,男孩因为各种磨炼不断成熟,而女孩恰恰相反,会为了一些本不该纠结的事迷失方向。
女孩的间隔年只是一个隐喻,其实我最想表达的是一种信仰,还有那句“一个有信仰的人生,不管成不成功,至少不会迷茫”,尤其对于那些处在十字路口的女孩子。
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两个相爱的年轻人约定一起到西藏旅行,由于女孩工作的牵绊,男孩一个人去了。回来后,男孩一直郁郁寡欢,最后他提出了分手,女孩以为他另结新欢,便同意了。
时隔多年,一次邂逅,他告诉了她真相,并非他不爱她。他说:当他一个人置身在高海拔,孤独,缺氧,甚至产生濒临死亡的错觉。他发觉彼此并非像强力胶一样粘,谁也离不开谁,爱情在生命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我觉得那个男孩是明智的,更为可贵的是他刺激了那个女孩内心的强大,因为故事的结局是那个女孩也一个人去了西藏,真正理解了他。
其实孤独也是有益处的,它让你像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剥开自己的情绪等一切表象看到自己的软肋看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女孩在年轻的时候,不要去浪费感情来填补我们的空虚,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未来投资给别人,那么注定眺望别人的背影,最终沦为美人迟暮,白发苍苍;如果投资自己,那么她的余下的一生就不是这样了。没啥依靠,独立到有些倔强的女孩是值得赞赏的。
为什么时过境迁,我们才明白路该如何走?或许女孩应当有属于自己的间隔年(gapyear),什么叫“间隔年”呢?在欧洲,年轻人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会做一个为期一年的旅行,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不同背景的生活,期间可参加志愿者工作,也有大学时期的间隔年,目的是在未知的情感、现实、理想等诸多矛盾中寻求一个缓冲。
在中国,这个词语应该算个新词,至今才觉得自己是在耽误自己的青春,对于那些长辈们的劝告我们大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沉溺于别人的花言巧语和阿谀谄媚中无法自拔,到头来,犹犹豫豫,没了自己的想法。选专业盲目追求热门,对自己的爱好却不管不顾,我讨厌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
女孩子的青春不应像慕容雪村所说的,“多年之后我开始怀疑我的青春岁月,那里的一切都美得不真实,或者丑陋得不堪入目。它像是一个恶意的玩笑把整个世界都交到我手里,却在我刚刚学会珍惜时悄悄夺走”,我们走在人生路上,就要做一个傲气的女孩,不屈服,顽强地生活,把遇到的一切妖魔鬼怪,全当作是障眼法。
经历一次完整或者不完整的间隔年能够使女孩迅速成长,实现人生的觉悟。前几日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的主题就是“间隔年”,当时的嘉宾是专栏作家安芯,她顺利考取了哈佛大学,却中途回国完成了她的间隔年,那次旅行的始发金一般是她写专栏或者卖明信片获得的。
看着看着,我竟然泪流满面了,她说当她在印度做义工时,遇到一个小男孩,他不会说话,只能会意,但是却对画画情有独钟,“我认为他就是一个天才!”那是一堆作品,你甚至能感觉到他画的电线杆飘动的样子。
其实,人一生下来就不公平了,就拿那个小男孩说吧!如果他出生在我国较为繁华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那么他早就成为大人们称道的天才小画家了。
女孩,只要走出了第一步,便是勇敢的;女孩,只要走出了第一步,便是无悔的。我们不是安芯,却可以做像安芯一样的女孩,长大后的 女孩,不如偶像剧中的公主,打打闹闹竟成为了童话,随意一瞥,就引来无数追捧和鲜花。
十八九岁的女孩,如同纯洁的栀子花,天真,淡雅,予人温馨手有余香。
十八九岁的我,特别想去西藏,也等待一场绽放,在那个叫作“间隔年”的地方,渴求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成长,不为别的,只为活出更加精彩的自我。
生活就是生活,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会明白,即使前方是一个陷阱,你也会奋不顾身地往下跳。更想在这个迷茫泛滥的十字路口,寻求一个精神的缓冲,真正找到人生本该经历的方向。
一个女孩,她的生命,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信仰!
(这是我十八九岁时写的文章,如今二十多岁依然觉得女孩要有梦想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