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读书?指从学校毕业、开始工作以后,作为成年人,为什么读书?
心理层面上,有的书会让读者内心宁静,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中脱离出来,比如随笔、散文等。有的书会带着读者去远方,体验一段和现实生活迥异的平行世界,比如小说。
当然,在心理层面上,书对于现代人还有个作用,是安慰自己,觉得自己在学习、在寻求进步,于是心安。现代社会,焦虑普遍,读书可以部分缓解焦虑。
在技术层面上,书是工具,或者拓宽拓深读者的思维,或者传授给读者技能,或者告知给读者一些知识。
就上述书的工具属性来看,读书面临着听书、在线微课的冲击。
市面上主流的听书产品,比如喜马拉雅、微信读书、得到的每天听本书、樊登读书会等,主打的是听书的“精华版”、“干货版”。这种学习方式,好比吃快餐,口感很好,营养性差。
相比之下,读书则如同在家里烧菜,可能口感不如外卖快餐,但是营养更足。
不是呼吁大家只读书,不听书,不参加微课。该类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对人的专注度投入要求低些,是很好的方式。
如果能听书和读书结合,那是很好的方式。通过听书,知道哪本书是自己想读的,为自己读什么书做个筛选。读书以后,去找到该书的解读版去听,会有助更好地理解该书。
如果只听书,没有时间读书呢,提供个建议——去得到的“每天听本书”听。因为“每天听本书”的深度足够,可以满足你的“主题阅读”。主题阅读的意思是,你可以搜到同一主题下的不同书籍。我的个人建议是,同一主题听10本以上,会让你对这个领域的入门,形成大局观,且形成一些思辨。
无论读书还是听书、听课,因为沉浸不够,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听的时候、读的时候感觉很有收获,过段时间忘个精光。不是在“记忆”的层面遗忘,要是别人就某段内容提示,也能想起书里内容;而是在“运用”的层面遗忘——想不起来去用。
解决措施是强化输出,写笔记、做思维导图、转述给别人听,都不错。不过,最粗暴有效的吸收方法,是引导自己立即、高频地践行。及时地运用5次以上,基本上可以内化为技能。运用12次以上,可以内化为习惯。
学了不用,有两类人:一类是哲学家,另外一类是耍流氓。
嗯,还有一种耍流氓的方式是,读了很多其他书,就是不肯读能提高自己本职工作的业务能力的。好像和升职加薪有仇一样。
我不知道读者里,有没有人中枪。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放弃耍流氓有两个合适时机,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看完本文以后,立刻,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