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记录几个好类比
教育是一副眼镜。戴上眼镜之前和之后,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世界;但带上眼镜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教育又像望远镜,受教育之前与之后,我们身处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可受教育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选择得更有效,行动更有收获……
知识是由信息构成的,正如房子是用砖头盖的一样。可仅仅一堆砖头放在那里,我们不能称其为房子。一堆信息放在一块儿就叫科学/知识,就有点不像话。
语文能力是整个学习的底层能力,它与学习能力的关系,是水泥与房子的关系。千万不要误以为语文不好的,数学可以学好。不好好朗读课文,直接导致记忆力差,肯定导致学习能力差。一切的学习都依赖记忆力。水泥质量够好并不能保证房子的质量,但水泥质量差的话,房子质量一定好不了。
什么是更好的知识
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有价值的信息才可以算作知识。
在有价值的信息(即知识)当中,也有应该价值高低之分,知识有两种:
无繁殖能力的知识/有繁殖能力的知识
显然,有繁殖能力的知识,比无繁殖能力的知识更有价值;繁殖能力强的知识,比繁殖能力差的知识更有价值。
什么叫有繁殖能力的知识呢?
比如科学方法论,就是一种有繁殖能力的知识。它可以教人分辨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不科学的,什么值得研究,什么不值得研究,什么需要验证,什么需要更多的验证,什么样的结论可以接受,什么样的结论不可以接受,什么样的结论有待观察…… 它在筛选积累、优化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也就是说,有繁殖力的知识,引发思考,引发改变,形成新局面,并且,那些有繁殖力的知识,还会帮助你吸收、理解、运用更多有繁殖力的知识。再比如说,概率、统计,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这个世界之外,还可以用来赚钱。
一般来说,有繁殖能力的知识:可以积累,因为它有积累效应;必须应用,因为它有指导意义;值得传播,因为它可造福大众。
什么样的知识几乎没有任何繁殖能力呢?
比如,“鬯”这个字究竟什么意思,怎么读?(畅)贾平凹的名字里,第三个字读作 wà;
“知识就是力量”究竟是谁第一个提出的?中国究竟有多少个城市?地球上究竟现在有多少人口?
没有繁殖能力的知识,也不是没用,而是用处不大,甚至可有可无,有点像人类的盲肠,反正在那里,也不知道什么用处,切掉也没什么。
这和孔乙己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是一样的,但我们很多人因为自己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曲调而产生优越感。人性如此,多数人就是喜欢这种优越感——其实挺耽误事儿的。这是环境和奴化教育灌输的,多少电视大奖赛上选手拼的就是记忆力,死记硬背的信息记忆,每一次都能引起全民狂欢。现在还能看到那种所谓的超级记忆术——骗家长为孩子买资料的。可叹多少有用之精力用于无用之境地!
在计算机还没有出现时,没有“外脑”(外部存储),谁的“内存”越大(记忆力越强)谁更厉害。那时候,知道的比别人多,记住的比别人多,确实是有优越感的。但在硬盘越来越大、云存储满天飞的时代里,“博闻”更重要,“强识”却早已不再是什么优势了。
即便是“博闻”,也不再应该为了广博而广博,一味追求广度;而是应该尽量选择“繁殖能力”的知识。看不出来一个人对豪车品牌如数家珍对他有什么具体的好处,也实在看不出一个人对各种明星八卦明察秋毫的人对自己有什么提升。每天不看一遍其实天天都一样的“头条”就很难受,其实挺浪费生命的。
保持好奇心很重要,但若是养成了猎奇心,那就是个陷阱。年轻人常常因此吃亏,迷恋一些“新”概念。那概念或者那行为一点儿都不新,只是为了显示“与上一代不同”罢了——这其实是很古老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