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甲与同事乙在兴高采烈地聊着天,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犹豫着要不要加入她们的谈话中。
“我哥以前对我可好了,他每晚都陪我出去散步,自从交了女朋友以后就不一样了,天天往家里带……”
同事甲话还没说完,同事乙那边已经开始说了。
“我每天下班还得过去接侄子呢,表姐今晚应该给我们做了很多好吃的……”
此时,同事甲另起了一个话题:“唉!我这肚腩什么时候能瘦下去?”
彼时,同事乙回她一句:“冬天的衣服还没买新的呢,先上网看看有什么外套来着。”
……
听到这里,我没有信心做到抓准时机加入她们这样的对话。没有一个人在听对方说话,所谓的“聊天”不过是在自说自话。每个人都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自己的身材,自己的衣服,自己的一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想听你说话,没有人想知道你的事情。
在工作上受到委屈,在通讯录里仔细浏览一番,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拨过去的号码。
“喂!是我,有时间吗?”
“什么事情?你说。”
“我今天在公司里遇到了一些不太如意的事情。”
“你可别说,我今天也遇到一件很倒霉的事情,有一位家长批评我讲课不够专业,你说这是不是太过分了?”
“嗯!”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欲望再讲下去了,朋友在那头滔滔不绝地吐苦水,在这头的我只想可以早点挂电话,回去洗澡睡觉。睡着之前在想,当初跟那位朋友的互相倾诉,互相为对方开心,替对方担忧的时光真的已经不再有了吗?
某天中午,一位好友打电话过来,讲述了好些当天工作不顺心的事情。安静地听她说完,中间插了几句安慰的话。仅仅是这样,她已很是感动。
“你知道吗?我的男朋友没做到像你这样贴心,他还忙着跟同事聚餐,吃日本料理,发了好些照片过来给我看,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你知道吗?我其实不需要什么建议忠告,不过只想找三两愿意听我说话的好友罢了,这怎么就那么难?”
每个人都变得很忙,忙得听不到别人讲话,只有自己的声音在回响,一直回响,好像永远不会停止一样。
就连家人也不例外。工作一天回到家里,虽然不期待家里人能关心一下,至少希望可以在房间里安静地待一会儿,吃个饭,洗完澡,躺在床上看看书,听听歌。
进家门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说了一句“唉,好累!”
妈妈的一句,“不会吧?你天天坐在办公室里有什么好累的。”
加上爸爸的一句,“家里压力最大,最累的人除了我还能有谁?”
就这样,我紧紧地闭上了自己的嘴巴。其实这完全能够理解。每个人都有让自己烦心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背负着大大小小的压力,谁不想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我们越急着寻找身边的人倾诉,结果就越令自己感到失望、伤心。
家人、情侣、朋友、同事之间都少不了要通过聊天进行沟通、了解。可慢慢地,我们开始忙得不可开交,忙得忘了所有人,最后剩下一点时间去顾着自己,还有一些时间花在了手机上。
我们愿意在各种交友软件上与陌生人交心,却不愿多花些时间在身边的亲人朋友身上;面对面聊天的热情却比不上在群聊跟大家吹水、斗图。这样做除了消磨了时间外,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呢?反倒失去了与人聊天的能力,聊起天来,一个说东,一个说西,两人的对话完全联系不到一起。
有些能力不使用的话,我们会渐渐把它们忘却,直至忘记自己曾拥有过这些能力,例如聊天、倾诉和倾听等需要花心思、花时间的能力。
想加入别人的聊天里,当听到他们在自说自话,还“假装”聊得很开心的时候。有一个声音在耳边提醒:“嘘!没人想听你说话,没人想知道你的事情。所以你还是别说了!”
说话作为人们社交的主要方式的地位似乎渐渐被发达的网络和各种聊天工具所取代。因此,很多人心里装着自己,手里捧着手机,唯独忘了对面的家人、朋友。
蒙田的《随笔集》有一篇《论撒谎》里说道:“有一个神父说过,宁愿同熟悉的狗相伴,也不要与操不同语言的人为伍。”换个角度思考,有一天我们即使说着相同的语言,也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这种情况下,我们会不会也想去找一只熟悉的宠物,让它好好抚慰自己呢?
聊天这种社交行为应该是“有来有往”,你说,“我最近胖了,你看看这肚子。”,而我回一句,“没关系,那就趁着这个机会买点新衣服吧!我刚好想去看看有没有适合的衣服呢!”然后我们一起开开心心地去逛街了。不是我说,“我最近想换部新手机。”,你却回道,“我没衣服穿了,一起去买衣服吧!”;更不是别人在跟你说话,而你依旧盯着手机,忙着回复其他人的信息,这种时候,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人”。
愿有一天,那个“嘘!没人想听你说话,没人想知道你的事情”的声音会慢慢消失在人们的交往中。如果能换成“你说吧,我们听着呢!”,还应该有一句回答,“嗯,现在轮到你说了,我们也听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