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充满探索和好奇的一天,慧萍老师的课程为什么如此撼动心灵?课堂里她所说的每句话,每个眼神表情,都好想快速捉住,恐怕会忘记,我真正明白到铁三角的意义所在,当我用抽离的状态观察3个“案主”的案例分析,让我特别深刻的2个案例,影响了我。第一个案例主诉:无法控制情绪
1、问来访者夫妻相处模式,让她感觉这种相处模式是否让自己哪里不舒服,帮助她找出浅表情绪,再问来访者有没有更深的情绪所在?让她感受那份更深的情绪(委屈),因为她的情绪是有层次的,允许自己有情绪,允许自己与情绪在一起,穿越它,不是逃离。
2、用NLP的第三声,问她:如果此刻先生在你面前,你会怎样表达出来?同时观察来访者的情绪是否还在压抑。
3、请一位学员做她内在小孩,不断用打压的方式来控制“内在小孩”,无法站起来,抽离的方式告诉来访者,这就是你,再问她什么感受?引导她如何做才能站起来?用什么方法?
4、赋能,找出对方发光点,推测老公的原生家庭,但整个案件不能被先生的原生家庭带走,总归要回到来访者的点上去引导她,用一致性表达跟先生沟通,做到身心一致,脚和地面深深地扎在一起,稳如泰山地说出想说的话,正示情绪,学会用新的应对方式,如果不改变,对孩子的影响,孩子能量能感受到。
5、来访者感到完全没力气改变,再次赋能,同步对方的感受,老师表情和眼神看出了在共情。再次引导她当对方愤怒时,如何做到控制情绪——重复他的话,同步带领,对方控制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听不到道理,这是情绪的策略,至少要咨询8-10次,制定方案,访谈计划,第一次一般是了解来访者大概状况,50-60分钟为基本咨询时间。
案例二:想解决和妈妈的关系
1、问来访者感受
2、如何应对这个感受(委屈),这个感受来了要做什么?当来访者开始讲故事时,要适当打断,不能带进他人故事里。然后同步带领对方感受——我发现你很委屈,很痛苦对吗?(这里用的“发现”也许是视觉型的词?)
3、引导来访者知道她是谁?(我是拯救者)
4、挖掘出来访者是妈妈的拯救者,是巨婴,而老大以为忠诚于父母=孝顺他们,问来访者够了吗?你能改变吗?
5、回答“够”的背后却衍生出,母亲不想成长,孩子成为母亲的发码和替罪羊,孩子越爱父母越想拯救。
6、探索来访者现在生活是否过得比妈妈好,问有多少分在现在的家庭里?(90分)
7、找出来访者母亲对她的模式——告诉她这是你的人生,你母亲是你母亲的人生,假如她再抱怨,你要学会一致性表达,带妈妈到正面的情绪,这叫行为治疗,而离开是负强化,如果不这样做,是无法让她成长,而是永远长不大的巨婴。
8、引导来访者自己找出发光点
9、问她:后悔这样的决定吗?(不后悔),当你这样回去关心她,代表什么?(因为我爱她)。
10、赋能,寻找来访者发光点,理解来访者不容易,告诉来访者的身份紊乱了,让来访者知道自己身份,让对方成长。
11、来访者情绪表达怨恨妈妈,其实是在怨恨自己,不接纳自己,继续让她看到自己做到的模式(终结者),已经做得很好。
12、继续引导来访者说出自己特质,赋能,用“怎么做到”强化她的特质,继续引导她走回前面的思路,要做终结者不容易,再次赋能,不断强化对方发光点。
13、问来访者会怎么做?(打电话给妈妈,很少主动打),再次看到妈妈的模式:妈妈抱怨爸爸——爸爸在逃跑——妈妈抱怨来访者——来访者在逃跑,妈妈情绪投射到来访者身上。
14、人与人之间需要链接,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走进她们生命。
总结:
1、寻找对方模式,带出来访者情绪感受,同时挖掘深层次情绪,引导来访者表达情绪,接纳情绪,宣泄情绪,和情绪在一起,
2、引导来访者看到自己模式,
3、赋能,找对方发光点。
在赋能这点上有一个疑问:两个案例中,老师使用的赋能方式都不一样,案例一都是老师找出来访者的发光点(2次),案例二,老师两次引导来访者自己找出发光点,并在最后再一次在你口中强化她的发光点。是根据来访者的内省程度而选择的吗?
今天我一直都很想做“来访者”,才发觉,原来老师话里的“大师”也许就是先从观察聆听中才能让自己有所觉悟和成长。才发觉观察者的身份,有着无比震撼的力量。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