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看海
最近,拜读了杨绛先生93岁高龄时,写的回忆录《我们仨》。这本书写的是杨降和爱人钱钟书还有他们的女儿阿圆的点滴生活记录。语言干净朴实,却无不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她深深的伤痛和寂寞,对挚亲的怀念,对过去的缅怀。
其实,普通的三口之家在中华大地比比皆是,但能把生活中的平淡,锁碎小事写得有滋有味的人却如凤毛羚角。我也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仨”。
1996年农历岁尾,儿子降生。我们仨组成了一个小家庭。那时,我们仨还没有独立的小家庭,我们先住在我娘家。三年之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家,也意味着我们仨要两地分居。(我在农村工作,丈夫带孩子进城上幼儿园。)周一到周五,我在学校工作,周六、周日回家小聚,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任务全部落在丈夫一个人身上。儿子上幼儿园、小学,我没有到过孩子学校参加过任何活动。说来惭愧,儿子童年记忆中的妈妈就像恶魔一样,只会对他抱怨、指责、批评等。记得儿子在一年级考试中用“像”造句,他写到:“我的妈妈像老虎,我的爸爸像老鼠,我像小绵羊。”也许这是孩子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告白吧!
儿子生性温和,乖巧听话,所以我在孩子的童年几乎没有印记,所能留在孩子脑海中的事,大概只有我的粗暴、蛮横“劣性”吧!
不经意间,儿子上中学了。这六年中,我对孩子的态度开始由粗暴型向温婉型转变。在学习方面不能给予孩子多少帮助,只能尽最大努力,在家的时候,搞好后勤;在单位的时候,孩子下了晚自习给孩子打个电话,精神上关心一下孩子,儿子很省心,求学路上没有让我求过人。
而今,儿子已经上大二了,我们仨分成了三人三处,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我们夫妻成了“假日夫妻”,我戏称我们是“每周一歌”。儿子只有寒暑假才回来,现在全靠网络来沟通交流。儿子很懂事,在校不会乱花钱,不让我们担心,每逢节假日会给我们打电话、发短信问候我们,对于儿子的表现,我很满意。
说说我的他吧。我们的结合靠的是媒人牵线,属于先结婚,后恋爱。婚前并不太了解对方,糊里糊涂就结婚了。婚后那几年我才发现,我们有太多的不合拍,都是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我性格直爽,脾气急,热情好客;他性格相对孤僻、好静,遇事不急不火,我们吵架原因最多的就是用我奶奶的话来说:“你俩不争吃,不争穿,就争一句话”,就是对某个小事的观点不同和处理方式不同罢了。我喜欢对事情有计划性,他喜欢“车到山前必有路”。由于受家庭教育不同,性格不同,吵架的事常常发生。还好,当我“火冒三丈”的时候,他已经“风平浪静”了。有人说夫妻就是冤家,夫妻是互补的,确实有道理。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不过客观的讲,夫妻之间的理谁也讲不清楚,只要互相理解、包容,再加上孩子的这条纽带,能平平淡淡了过一辈子已经不错了。
和大家聊聊我。我在家里最小,上面有两个哥哥,一出生就意味着受宠。小时候家庭困难,但凡有点好吃的呢,奶奶、爸、妈、都会留给我,一直受着家长的宠爱呵护。小时候常听到家长对哥哥说,“你们是哥哥让着妹妹,妹妹小呢……”所以无形中就有了自己理应被人娇惯的思想。
在家庭与事业中,往往因为不能恰当的处理两者关系,搞得自己身心俱疲。心情好的时候,把热情带到工作中;心情不好时,肯定影响工作。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却成了情绪的奴隶。再加上生活的不如意,自己被情绪所累。父亲、祖母相继离世,曾有几年的“黑暗期”,让我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特别是父亲的离世,让我切身体会到“天塌”的滋味。父亲离开我们后,我有好几年是怕见熟人的。夜夜噩梦缠绕,日日昏昏沉沉,好在母亲的坚强与隐忍让我走出了“黑暗”。
一晃20年过去了,而今我已人到中年,两鬓染霜,生活的酸甜苦辣也品尝了不少。我们仨的小家庭也还算温暖幸福,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仨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