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筱柒eve
记得三毛曾在《送你一匹马》里写道,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
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读书带给人的改变,虽说是潜移默化的,但若能长期坚持,变化还是非常明显的。
这是因为个体的力量太过于渺小,以至于我们所获得的视角永远是受限的。
因此,我们就需要借助和参考他人的独特视角,来扩大我们自身的眼界。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来者不拒,毕竟书也有好坏和合适之分。所以说,如果我们想要通过阅读成为更好的人,就必须要选择好书和适合自己的书籍。
下面,我将分享这大半年来,我所积累的一些寻找好书的方法。
一、找书
1. 合理利用“枢纽书”
所谓的“枢纽书”,是指能不断引领我们找到其他书的书。
但凡有阅读经历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在每本书的正文中,一般都会提到别的书籍。
比如,当我在阅读成甲的《好好学习》时,发现书中引用了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维茨金的《学习之道》等。
要知道,作家每年出书的数量大多是有限的,因此,他们在书中提到的书一般都会经过重重筛选,这样一来,那些书籍就会更具阅读价值。
除此之外,将读过的书作为起点,来接触更进一步的研究主题,不仅可以引发连续阅读的过程,而且还能促进知识的体系化。
2. 通过你喜欢的作者去发现
记得张佳玮曾说过:“好作者被人民推拥,更好的作者被好作者推拥,远远一看,好比论文引用率一样。书商、腰封、出版社可能是骗子,但大师不会。所以找到一个好作者,可以顺藤摸瓜揪出一大串来。
大师们的眼光普遍低不到哪去。如果你怕太偏门晦涩,那就按着自己喜欢的作者书里去翻,找他喜欢的作者,一定有大收获。比如,你喜欢王小波,那他喜欢的卡尔维诺和莫迪阿诺,一定合你口味;你喜欢汪曾祺,那他推崇的林斤澜、他师父沈从文,一定让你爱不释手。
3. 参考一些网络博主的推荐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关注的公众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价值趋同,因此文章内的书籍成为你爱看书籍的可能性就越大。
比如,我曾经了一篇文章,它是以成甲的《好好学习》为基础,讲述了红灯思维和绿灯思维对我们的影响。因为有感于文中所论述的思考方式,所以它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我的在读书目。
此外,在混迹简书的日子里,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我去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比如彭小六、沐丞等等,因此,对于他们所提及的书目,我也会进行有选择的记录和阅读。
二、记书
在日常的阅读中,除了一味地学习外,我们还应该尝试着记录,比如做一些读书笔记、记录一些书单等等。
在记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强化自身记忆,而且还能为日后查找知识点提供便利,这能最大化地解放我们的大脑。
三、选书
在经历了找书、记书的过程后,接下去要做的便是筛选书籍。
不得不说,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阅读的过程才不会显得过于晦涩,坚持也会变得相对容易。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选书呢?
第一步. 参考豆瓣评分和书评
相对而言,豆瓣作为一个第三方平台,它的评分机制还是相对客观的。所以说,我一般会去该平台上查看一些书目的评分和书评。
考虑到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对于一些评分较低或书评一般的书籍,我基本都会直接淘汰。
当然,我所提及的淘汰,是基于以下这个前提,那就是那时的我,有一堆待读书目,而正是因为无法一一辨别,才采取地这一措施。
如果你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多想读的书籍,那么建议你挑选一本简单的,你需要的,你能读得懂的书籍。
第二步. 试读电子书
正所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那么,对于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在经历了第一步的筛选后,我还会开启第二重筛选模式,那就是试读电子书。
我一般会在手机上阅读,一方面是因为携带便利,这让我能随时随地的阅读,另一方面,是因为市面上的阅读软件真的很多,这能满足我挑剔的心理。
在试用了一系列的阅读软件后,诸如微信阅读、蜗牛读书、网易云阅读等等,我最终选择的是多看阅读。
这是因为他的藏书比较丰富,而且还支持大部分书籍的在线试读。这样一来,选到合适书籍的可能性是不是又大了一步呢?
而且,对于一个对书籍形式有要求的人来说,比如我就特别喜欢阅读纸质书,还能避免出现踩雷、浪费财力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