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本书最后一个是关于人生之道。《论语》只有1万多字,在前文中归纳了心灵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等,最后回归人生之道。
我们学习经典学习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无愧于社会,无愧于自己。在这一章节,从孔子描述自己人生轨迹起,来看看我们可以从中如何汲取其中的智慧。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
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有几个重要的阶段被特别强调出来了。
(1)十有五而志于学
这是孔子学习的一个起点。就是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
在今天的时代,很多小朋友不到5岁就开始学习了。那么,好的学习是什么呢?于丹总结不是背圆周率到小数点之后多少位,也不是背长长的古诗,只为在客人面前表演。
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它能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重塑,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的学习。孔子曰:“为己之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提倡的就是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
(2)三十而立
经过前期的学习和历练,逐渐提升自己,不知不觉就到了30岁啦。
在今天,在这个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可能30岁这个年纪,还被称作“男孩”“女孩”,那么所谓的“立”,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呢?
三十而立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内立其心,外立其身。
三十岁这个年纪,是一个建立心灵自信的年纪。也是人生“合”的阶段,你看,既不像小时候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换句话说,就是三十岁的你应该拥有独立判断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了。
(3)四十不惑
从三十到四十,这应当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
一个人在30岁之前,是加法生活,不断的从世界上收集他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
30岁之后,就开始学着减法生活了,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比如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绝,需要付出过多尊严和自由才能挣的钱不要了。
敢于舍弃并且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
20岁、30岁的时候,曾经风发扬厉过;走到不惑的时候,才表现为淡定从容。
所谓不惑,就是你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4)五十知天命
“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把学习的各种道理,达到一种融会贯通的境界,也是中国文化崇尚的最高的境界。
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当满世界都的人都在夸赞你的时候,你不会因为这种鼓舞而多往前走一步;而当全世界都在指责你,为难你,都在说你做错的时候,你的内心并不泄气,依旧会坚持你认定的想法。这样才叫认清了“内”与“外”,明白了“荣”与“辱”。
就是说到50岁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
(5)六十而耳顺
通常,当以自己的价值体系去看待其他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时,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你知道他带着什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就是你的这个体系能够进入到他的体系,也许就会多一些谅解。毕竟,每一个人的此刻,都是他全部历史的综合。
60岁,此时的你能够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也就是中国文化中的“悲天悯人”,在真正了解所有人的利益与出发点的前提下,实现理解和包容。
一个人要想做到耳顺,就要使自己无比开阔,可以适应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以自己恒定的标准坚守在某一个高度。
当所有的规矩大道以及变成你的生命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但是这样的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
以上是孔子的人生历程,作为我们不同人生阶段参照的一面镜子。
综上
其实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学习孔子的人生坐标和轨迹,让我们对后来人生境界有个大概的认识,早点做到“从心所欲”那样一种淡定从容,构建自己有效率的生命。
所以,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