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触及这个话题,心情是很沉重的。聪明的孩子,本来可以在人生的成长过程当中迈好学业生涯。但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呢?摆在现实面前是老师和家长都有可能束手无策。问题的根本出在哪里?
农村的教育,一个班级中总会出现几例这样的现象。作为老师来说,有点扼腕叹息。老师单方面的努力,好像已经挽回不了这个局面。我们都希望去科学教育好孩子,以期他有更大的改观。
我们只能寻着孩子的生活去做反思:
1.孩子从学校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作业,但是他们也有不会的。这其实也是正常的。学生一学就会,需要自己的悟性,还需要课堂的注意力集中等等。他们会问家长如何做,这时候可能把家长给为难住了,无人可问,久而久之,孩子也不问了,不会的越来越多,成绩慢慢的变差了。
2.有人会问:“学生上学不是有老师吗?可以问老师”。如果你是从小学过来的,就应该知道老师一节课要讲一节的内容,下课时间就十至二十分钟,够问几个问题的,够几个人问的?老师讲课满足大部分同学,老师讲一遍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听懂,但是总有一些学生听不懂。如果一个问题讲几遍还不会,老师就不会再讲了。因为老师要照顾全体,这样无形之中就会形成,好学生“吃不饱”,后进学生“饥不择食”,所以有些知识就会荒废下来了。
3.家庭教育的问题:这是造成孩子相对条件下,成绩千差万别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孩子的这第一块奠基石——家庭教育。
A.家长希望孩子学习好,但是在学习上又不能帮助孩子。
B.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父母的陪伴,很多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养育孩子,从而让孩子失去了进一步提升的机会。父亲和母亲通过陪伴孩子,而收获的绝不是一种自我满足式的幸福,而是孩子在睡眠能力、自主进食能力、反应力、认知力、情绪控制能力上等的正常发展。
C.一个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不重视,重视程度如何?将注定这个家庭人才的多少。在好多60后到80后的人中间,他们当时的大家庭,孩子少的也不会少于两个,而多的会有七八姊妹,父辈从小重视教育的,一群孩子差不多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了好的工作。有的家庭真的是一个又一个成才的。难道是他们的祖坟埋得好吗?不是。难道是他们每个都恰好遇上的一个优秀老师吗?不是。那是什么?我认为那就是家庭中固有的重视教育的好思想——只有读好书才能有好出路。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视野的开拓,重视教育的人越来越多,高素质的人才也大量涌现。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也有一部分人追寻物质生活的需要大于培养下一代人的需要。
D.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的狭隘的认识。这无异于为“寒门难出贵子”的论调,做了一个实打实的注脚。缺乏对读书效用的正能量评价。现实生活中出现部分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就会去随意认同,盲目轻信,从而轻言放弃读书,这无异于从人生的起点,就放弃了未来大部分“可能性”。难怪有人这样描述没有人陪伴的儿童:“他们像野草一样成长”。家庭的关爱和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根基,父母是孩子身心健康和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母亲就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个责任和义务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熊丙奇教授就表示:“读书无用论”的盛行,实际上才是真正农村基础教育的软肋。
E.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很多父母只养孩子,不育孩子,家长的不作为,是因为他们很自然的会认为老师就是要管孩子,把孩子完全推到了老师身上,学校身上。他们往往疏忽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东西真不是老师就可以教会的,是需要家校之间的完美合作完成的。作为老师,也不想出现5+2等于零的现象。
聪明的孩子本该有美好的前程,无论是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扶”他上路,引他上路。陪伴孩子最多的应该是父母,最了解他的也是父母,过早地言谈放弃,这是不称职的表现!我相信:当父母的清醒了,会后悔莫及!当孩子长大了,他会不会责怪你呢?带着这样一份希望和责任上路,相信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个希望的天地,让他去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