玥姝
所谓的“注意力经济”,简单点说是指通过获得他人注意力来营利。一般是尽量找到人的注意力闲暇时间并利用起来获取经济利润。在这样一种经济模式下,首先需要一种吸引眼球的物质载体,来获取他人注意,培养用户或消费者形成固定的消费群。最为典型的是传媒行业。比如:广告、娱乐、新闻出版……
一次课堂上,老师让我们思索出一个在人人都玩手机的现代社会下,存在注意力闲暇的时间。有人说,“在手机开机那一刻!”底下立刻有人提醒,它已经被人注意到并被利用了,很多人手机开机那几秒就是关于移动4G广告的精准投放。类似的是,要使用一款手机软件时,点击进入也会有广告插入,如网易云音乐最近关于“春风十里不如你”的广告。通过这些例子大家可以看到,很多时候注意力经济并不是真正在人“注意力闲暇”时,倒是感觉是在必经的一段时间(要使用软件,打开软件是必做事项)或者在自己无意识情况下,插入一个能产生经济价值的东西,这里的例子就是广告。我举这些例子也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每个人的注意力是怎么被剥夺而不自知的。当然,不是斥责商家,因为在这样一个商业社会里,经济学家和商业机构会去研究怎么利用资源获取利益,这里的资源是我们宝贵的注意力。
现在,在一个几乎人人都在创造内容的自媒体时代,打开百度,一大堆标题党、炒作党,当然也有些还不错的文章或新闻以各种形式争相博得手机用户的眼球,如果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现在处在这样一个“注意力经济”繁荣的时代,很有可能让自己的时间不知不觉间溜走。
最近,我也看到在简书的一些热门文章下,有人吐槽鸡汤文,也有人贬损文章作者。这反映出一些人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要点开来看完它,而且还花费宝贵的时间跟人在评论区争论。也许是因为标题有运用点小技巧吸睛吧,我觉得更多的是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注意力被剥夺了。
微信、百度、网易云音乐、QQ……我们常用的许多软件都充斥着大量能够吸引人的东西,文章、音频、视频,各种笑点、槽点……并且这些软件还有着非常优化的功能——推荐功能。它利用数据分析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口味“私人订制”,对于一个能好好管理自己注意力的人这是好事——不仅能通过这些软件或让自己休息娱乐或让自己获取重要的信息,并且更精准便捷;而不能好好管理注意力的人,这就是吸时间的无底洞。
怎么管理?如果一个人太闲了,比如说闲到可以把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滑到最底层,这样的人就需要找到让自己充实起来的事情,让自己生活有重心。再者,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们是被大脑控制着,而不是控制着自己的大脑。我们不是时时刻刻都明白自己当下正在做着什么或者有什么意义。比如,你本准备在电脑上回复一封邮件,结果跳出来一个你感兴趣的新闻,你就忘了回复邮件的事,等你看完新闻才又想起来刚刚自己是要来回复邮件才打开电脑的……如果要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大脑并进一步控制自己的行为,心理生理的因素都要了解。比如,睡眠不足,或者过于疲劳自控力会下降;压力过大也会让自控力下降。增强自控力的因素也需要知道:运动、适时补充能量都能增强自控力,重要的是,积极的情绪也有助于自控力的增强。第三点,我自己最近一直在用——使用时间记录器。我用的是“atimelogger”,这样我怎么度过的每一天就一清二楚,我每天娱乐时间多长也很清楚,这样就可以避免让自己陷入注意力过度被剥夺的情况。
在这样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个人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时间将是最珍贵的东西。曾经有段时间,有消息称微信文章将收费。不知道以后会不会真正实行,也许内容付费有一定益处,从高层面来看体现了尊重知识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这样看微信文章的人也会认真甄别和挑选对自己有意义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会因漫无目的地浏览造成注意力的浪费和时间的流逝。
我还注意到一点,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人人免费获取信息或知识,人人都可共享和评论,往往更容易形成一种盲目从众的风气。勒庞写过一本《乌合之众》,大意是说,个人融入集体往往造成群体智商下降。在人人跟风对某一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并不一定说明那一事物多么有价值。尤其是娱乐八卦文。现在鸡汤文也盛行,我觉得这并不代表鸡汤文是有益的东西。我想也许存在社会深层次原因导致了群体中大部分人的迷茫吧!不过看鸡汤文至少说明大多数人是有上进心的,希望自己变得更好的,这是好事。我思索的两点因素,一是当前高房价、高离婚率、机器换人……一些负面趋势让在社会上闯荡的人倍感压力;另一方面,当一个群体过度沉迷于手机——德国一家互联做过一项调查,中国人平均每天花3小时看智能手机,使用时长居全球第二。这样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减少,接触自然和社会的休闲活动也减少,必定会导致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某种匮乏。
总之,意识到现在是注意力经济繁荣的时代,个人的注意力和时间更容易被剥夺。认真选择自己去注意的内容,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是怎么消耗的,不陷入空虚,充实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