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四气调神大论
四、冬三月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
春夏秋冬,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黄帝内经》开篇总在讲春夏秋冬,说明我们中国人认为生命是天地自然的一种存在,懂得了天地,才能破解生命的奥秘。我们真正关注的是春夏秋冬里面的运化方式:是生、长、化、收、藏,把这五个核心概念明白了,才是最重要的。
1、冬三月,此谓闭藏。
闭藏什么?阳气!阳气闭藏的结果,就是“水冰地坼”—— 天地自然的水结冰、地冻裂,就叫闭藏。
冬天天地闭藏,动物冬眠,此时人也要好好闭藏,好好修养,不可减肥,不可大汗淋漓,否则,待春天来临时,会得大病的。
2、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水冰地坼”之时,最重要的是“无扰乎阳”,何谓扰乎阳气?比如冬天过分地洗澡,就等于你毛孔不断地宣开,就伤精。冬天里一周洗一次澡,比较合理。中医有种说法叫“冬不按跷”,就是说冬天里一般不要做按摩、刮痧等,有病非要做 也要有节制。
此时的睡眠要“早卧晚起”,四季当中只有这一季是“晚起”,晚起到什么时候?要“必待日光”,就是要等到太阳出来后才可以起床。
3、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因为这篇叫四气调神,“神”在这一篇里面有一个代名词叫“志”,就是神志。
“使志若伏若匿”,就是让我们的精神若伏若匿。若伏若匿是一种什么状态?若,是“好像”的意思,伏,就是起来,匿就是藏,好像起来又好像藏,好像一会儿起来,一会儿趴下,是指情志要在宣与不宣的微妙当中。就好像“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什么叫“私意”?就是自己有个小秘密;“若已有得”,好像自己得了个宝贝,拿出来吧,怕别人抢,不拿出来吧,自己心里又痒痒。
4、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去寒就温”—— 去,就是离开、避开。去寒,就是一定要避开寒冷;“就”,是靠近,是一定要靠近温暖。
“温”和“热”是不同的,注意他们的偏旁不同。底下四个点的通通是火,水字旁的是温,温是温暖,就像水一样的温暖。热就不一样,热,就是火烧,所以是“去寒就温”,而不是“去寒就热”。经典里每个字都非常讲究啊!
“去寒就温”的标准是什么呢?是“无泄皮肤”,就是不要让阳气从皮肤中宣散掉。因为热,就泄皮肤;温,则不泄皮肤,所以温是养,热是害。中医说:肺主皮毛。古代人管皮肤叫皮毛,真是地道,何为皮?何为毛?皮多还是毛多?一定是皮大于毛,即收敛大于宣散。皮,主收敛;毛,主宣散。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按摩,拔火罐,刮痧等,在冬天里过分做,就会使气机过分开泄,对阳气一定会有损伤。
讲到皮毛,就要讲讲大枣这味药。一颗大枣,有皮、有肉、有核。皮、肉、核,各有不同的作用。《伤寒论》里只要用到大枣都要在旁边注释一个字:擗,就是一定要把枣擗开。皮,主包敛,凡是用到皮类的药,都有收的作用。大枣的肉有营养,主濡润,补水液。核,主破坚。核是中间大,两头尖,所以核的特性是“破坚”。所以,药方里只要有大枣,就是要整个地放里边,只是要擗一下,让肉和核的气都有出处。
为什么有“囫囵吞枣”一说?因为食枣多则易毁牙齿,这也叫土克水。枣,甘味,补脾,入脾胃。脾是土,土克水,我们人身上有一个地方,是典型的土克水,就是牙和牙龈。牙是肾之苗,牙龈为肉,属脾,牙龈包住牙就叫作土克水,牙那么坚硬的东西是要靠这个肉来包住它。所以,生,是让你生命成长的东西;克,是保护你生命的东西。
如果没有肉来约束牙,你的牙就掉了,所以要想保住牙齿,实际上要先保住牙龈,就是先补脾。且牙龈的问题大家现在千万不要小瞧。西医发现凡是犯心脏病的人,牙龈都先出问题,但西医不知道原因,用中医就能解释。脾和心的关系是火生土,也就是说心是脾之母,若儿子脾先病重,则母亲心的日子必然不好过。在脾经里有一种病叫“心下急痛”,就是说脾病会造成真心痛。脾的外象就是牙龈,所以牙龈不好早晚会造成心脏的问题。现在很多人的心脏病都是因为先误诊为是脾胃病,他老觉得心窝子底下有掣痛,到医院去,又一律按胃病治,而忽略了心脏的问题,而这种人往往容易猝死,因为心下急痛才是真正的心脏病。
读《黄帝内经》,也能感知万事万物因果不虚,这种肉身上的因果不虚,比世间的因果不虚来得更真实、更具体。系统地学习《黄帝内经》也是悟道的一个法门啊。
土克水,这是脾和肾、心脏都是有关系的。学传统文化,不是学知识,而是增智慧。有智慧的人,首要一条是善于联想,把貌似不相干的事联想到一起,然后飒然而悟。比如“无泄皮肤”,如果只看到皮肤而没有联想到肺,就缺了一层,它后面就提醒你,“无泄皮肤,使气亟夺”。“亟”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字义,一个是“jí”,一个是“qì”,读“qì”的时候就是多次的意思,读“jí”的时候就是紧急、快速的意思。“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就是不要使肺气宣泄太过,而造成身体精气快速地被掠夺。也就是在冬天里,气要内守,不可宣散皮肤,否则气就藏不住,一下子就散掉了。
5、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何为藏?不泄,就是藏。“若已有得”,偷着乐,就是藏。忤逆了养藏之道,“逆之则伤肾”,如果你违背了这个养藏之道,就会伤肾。春天对应的是肝,夏天对应的是心,秋天对应的是肺,冬天对应的是肾。它说“逆之则伤肾”,肾的五行是水。春天的五行是木,水生木,就是肾水为肝木之母,如果冬天没能好好地炼精化气,到了春天就会得两种病,“春为痿厥”,即痿症和厥症。肾精少,手足软弱为“痿”;四肢冰冷为“厥”。痿症,现在很多人都有,就是莫名其妙觉得手脚酸软,没劲儿。另外,肌肉萎缩、腿脚不利索,也是痿症。
厥,指四肢冰凉,痿和厥是不一样的,痿,是精少,属阴虚,比如手的动作,手拿着水杯,就抖,这就是精不足,支撑不了他的动作。还有人总抖腿,也属于精不足。厥,是身体的动能不足,打不到末梢,属阳虚。
四肢冰冷叫四肢厥逆症,又叫四逆症。《伤寒论》里的通脉汤、四逆汤等治疗这些病症非常有良效。
让手脚热起来的方法,可以通过锻炼,像揉核桃那样活动手,会很有效,晚上睡下时,转脚腕也是好办法,每天泡完脚后躺在床上,左边36下,右边36下,坚持100天,会有惊喜啊。最根本的还是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冬藏不好,就“奉生者少”,就是冬藏少精,给春天的生发力就少,给春天的营养就少,若赶上春瘟,人就会得病。
四气至此基本讲完,总结如下:
春天要养脾,因为肝木克脾土,木气太过,则伤脾,春天好好吃粮食,就是养脾胃。所以,春天不能节食减肥。
夏天养肺。因为夏天是心火,火克金,肺为金。所以夏天火热,火气太旺,就伤肺。夏天天热,气机都散在体表,里面就不足,脾胃弱,人也就吃得不太多,加上耗散,人自然会消瘦些。夏天本来脾胃就弱,喝冷饮就是寒上加寒,所以夏天最忌讳喝冷饮。
秋天要养肝。秋天是肺金,肝是木,金克木,所以秋天就要养肝气。秋天要贴秋膘,也不能减肥。
冬天养心。心为火,冬天肾水当令。肾水克心火。所以冬天要养心。
什么时候养肾呢?四季都应该固摄肾,也就是要固摄元气的意思,都不可以伤肾,因为元气藏于肾。
这就是中国古代养生家所说的“五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