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稻盛和夫一生的嘱托》是稻盛和夫先生的收官之作,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便是:一切始于心,终于心。字里行间渗透的是一股力量,且这股力量是正向的,给人的感受也是平和的、温暖的。
一句话,看似简短的8个字,却需要人用一生去悟、去践行,从这一角度来说,《心。》这本书又似是一本人生指南,告知我们心在哪里,心是什么,需要怎样去做。
同时,也是始于心的起始点,而这个起点不受个人的年龄局限,更多是受制于一个人内心的投射。
比如当下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更容易浮躁,甚至是走极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更多是因为我们一味的在追求理想中的那个更好,工作上的更好是升职加薪,物质上的更好是丰富,可以随心所欲,教育上的更好是孩子能够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对号入座,就好似《心。》这本书的序言中所提到的:心在哪里?
是心脏?是大脑?是身体?NO,心是良心,心的本质是真善美。
那以上在工作上、生活中、育儿上所追求的更好呢?据其本质是否可以对号入座呢?
貌似不能,因为工作上的升职、加薪,物质上的随心所欲,孩子的好成绩等,都是外求的表现,没有内求,所以一味的外求只会让人逐渐偏离,离初衷越来越远。
那内求应该是怎样的呢?即真善美,把心这个本质发扬光大。
工作上追求个人能力的提升,生活中,物质需求适中就好,育儿上,关注孩子的心智发展、理解力、学习能力等,当我们的内求达到了,外求自然也就有了。
好比我们个人能力提升了,还担心工作不好,生活没保障吗?当孩子的理解力、学习能力提升后,还怕学不会吗?显然都不会,所以我们日常也需要明确,并践行正道,追求真我
关于内求,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稻盛和夫先生也提出了“六项精进”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精益求精
2、“要谦虚,不要骄傲。”抑制傲慢心,是一项很重要的修行
3、“要每天反省“。”就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坏
4、“活着,就要感谢。”通过认真反省,意识到自己的成就得益于周围人的支持与帮助,生出感谢之心。
5、“积善行,思利他。”有效的修行:真正利他
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理性抑制烦恼,把精力投向工作
前面说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便是:一切始于心,终于心。
那这条主线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构建人生的基础
基于感谢之心、谦虚之心,从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到心态的转变,类似于最初的刻意练习,到后来的贯性操作,从刻意为之,到心甘情愿,发自内心的想要去做,有了这样的基础,人更容易进入一种“全力以赴、全神贯注”的状态,进而触及事物本质,
2、动机良善
动机起于利他,先他人后自己,以此为标杆,格局不同,言行及追求也会随之改变。
良善即知足,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明白或需要明白一个道理:节制,懂节制才会明知足。
3、以强大心灵成就未来
乐观的心态是充满能量,具备一定行动力的,而坚韧之心则能维持一个人持续行动。
4、贯彻正道
追求真我,达至真我,把“善心“作为判断、决策标尺。
因为本能的决定会将得失作为基准判断,而感性的选择纯属个人喜好,不具备评判基准,知性又不具备决断功能。
5、培育美好心根
培育需要一个过程,更要有方向,这里的过程就是通过自己的人生努力磨炼,不放弃,不断提升自己,向真我靠近。
我们常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那是因为,当自己的眼界及三观不同时,我们所关注的人、物,也会随之改变,当然,也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会看到其中的不同,才会更多的去关注,或接纳来不同的心声,并加以思考。
这个过程是自我的提升,也是培育美好心根的过程。
五个阶段,从不同维度阐述什么是真我,如何达至真我,方法、方向及做法都了,而且全文看似鸡汤,却又没有鸡汤,因为从头到尾都没有纯粹的大道理,都是可以落实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