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碎碎念
几年前三月三,清晨和亲人一起出发去三江。亲戚担心柳州方向的路会比较拥堵,所以开车走平山方向的山路。山路确是有些崎岖,不过路边的风景无不展示着自然的魅力。水牛,小河、人家。因不熟悉山路,再加上导航指示有偏差,我们走错了一段路程。幸好最后路人帮助走对了路。越临近晌午,天气越发的炽热。表弟表妹在闷热中昏昏欲睡。在融安县的路边吃过午餐后又重新出发。直到下午,才到达三江侗族自治县范围内,顺路去了一趟丹洲古镇。
丹洲古镇
世外│风景如画
丹洲古镇是明代古城,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古镇坐落在江心岛上,隔江望去,码头边停靠着几艘小型轮船。江面上,流水潺潺。
买了过江船票,三四分钟即可到达古镇东门码头,码头新建了一座坊,游人纷纷前往拍照。上岸后,先去看了三百多年前古人走过的石板阶梯。光滑的石板,见证了多少人的来来往往。昨日码头繁忙不再,今人见石无尽怀想。
进入古镇,映入眼帘的是现代仿制古代格调的楼房。一间间客栈、小店沿着石板路而建。跟着人群,我们来到古城东门,在城墙下仰望,砖石刻着岁月的痕迹,略显沧桑。不禁遐想明朝古人会穿着何种服饰穿过城门,这座城墙又经历了多少战事?而至今还依旧伫立古镇,成为一个个游人拍照留影之地。又有多少人去倾听城墙背后的故事。
登上城墙,一种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残缺的古钟,褪了色的墙板、木柱。城墙旁有一水池,据旁边石碑介绍,用于城内防火及守城士兵、居民临时供水。如今水池外的门已锁,只能透过门缝瞥见一潭绿水。
走走停停,来到另一个城墙,前有青云碑,举人、状元等中了科举的读书人才可从青云碑走过,预示着平步青云。上了城楼,凹凸不平的地面,抬头望见有些炭黑的横梁,拍了一张瓦图留念。如今,经济发展迅速,瓦房越来越少见。说不准再过几十年,瓦屋也能成为参观的文化遗产。
路过福建街,来到闽粤会馆。顾名思义,这是明代闽粤商贾会集的馆所。可见当时来此商贸的多为福建广东人士。如今会馆大门破破旧旧,听附近居民讲,很少人过问。停留片刻,我们穿过果林,来到另一个码头,途中偶遇一对情侣拍艺术照(或者是婚纱照)。
站在旧码头,望着眼前的水、过往的油轮以及对岸的村庄,又有许多感想。穿过富贵街,再转几个巷子,来到丹洲书院。
书院建于1823年,有近两百年历史,由地方政府及文人绅士筹资建成。书院分为文峰校门、宿舍、讲堂、教室、图书馆、体育场、桃园。清朝至民国,生员最多时有800余人。书院以儒家国学为主,兼教数理其他学科。如今,书院保留了部分旧貌。讲堂正前方放着一张桌子,桌子前是长长的廊子,以前的学员怕是就分坐两旁听课的罢。
参观完书院,已是傍晚。由于急于赶路,就无法领略晚上的篝火晚会了。
离开古镇,前往三江。越走天越暗了下来,一场大雨正酝酿着,蓄意而下。三四月的雨说下即下,未到三江,大雨倾盆,拍打着车窗,近处的山树也模糊了。有些疲累,小眯了一会。
到了三江县,天色已黑。静等雨变小。没多久,雨小了,下车前往广场。其实远远的便看到了一座闪着金光的塔楼。走进观看,“三江鼓楼”显得格外醒目。
三江鼓楼
三江鼓楼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月亮街,于2002年11月由当地著名的侗族民间工匠杨似玉为首的民间楼桥师傅队伍携手建造而成。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和灵魂。三江鼓楼是侗乡第一鼓楼,被誉为"世界第一鼓楼" 。
渐渐的,人多了起来,拍照留影。可惜夜晚鼓楼大门已关,未能进入观赏一番。只好站在楼前,无尽遐思冥想。吃过晚餐,离开三江,穿过风雨桥。据说三江县人民还在此处举办百家宴。光是想象,便知那场面是何种壮观。
夜色 / 风雨桥
位于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浔江河上,由钢筋混凝土月牙形单桥拱和集侗族特色木构建筑技艺精华于一体,有7个桥亭,和"侗乡第一鼓楼"--三江鼓楼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