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世俗”不过如此,只是古时诗人隐居避世的缘由之一。可我现在发现,“世俗”不是物质,它是一种由人引发的风气。是那种有毒的、可致命的气体。而在每个时期,都有它的世俗,可大可小。我本思索着,古代诗人厌恶的是“世俗”这一代名词,还是“世俗”之物?没想到“世俗”之物令人厌恶的重点便在于“俗”字。
在《说文解字》中,写道:“俗,习也。从人、谷声。”两高山之间流水道是谷之范式。人、谷两范式叠加。系风水之气土地所生之习是俗之范式。“俗”字本义为: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等,然而,它的衍义却有四种之多:1.“大众文化”2.“趣味不高的”3.“凡世间”4.便宜,不值钱。其中的含义也可让人推测出人世间对于俗物是不喜爱的,那么“世俗”便也成了用金钱打造的风气。
再将视线由古代转回现代。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世俗”之物的劣处就如被红外线扫描过一般,一览无遗。本人有很“奇怪”的三观与想法,并且在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讨厌娱乐圈的炒作手段,讨厌为了一“物”而变得行尸走肉,更讨厌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双标……这些我认为的“俗”竟然正在成为一种风气!我生活在这种“世俗”之中,我想逃避这一切,而那些人却自以为是地强迫拉你下水。这种窒息的感觉常压我胸口,我也瞬间领悟了陶渊明的“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喜欢以酒来陶醉,来忘我,也因此他的作品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混浊着他的自在。
再来谈谈“世俗”的另一个方面:物质生活。谢灵运是第一位山水诗人,他的诗中深深散散发着对物质生活的不满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不只是他,还有众多著名诗人也反映过这样的思想。为什么呢?我想,我找到了答案吧。
曾有荣看过一篇文章《当人被异化为“打工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社会的批判》。面对文章的评论时却大跌眼界。一位网友说:”这种就是好日子过多了。这些批判现代文明的人有用双手从事过农业生产的经历嘛,知道脱离了现代文明的人类社会是如何在饱温线上挣扎的嘛。远离险恶的自然威胁太久了,都不知道真正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了。”看完后,我猛然想起了两个对比:穷人与富人。穷人的思维模式、格局与富人是不同的。这也是教育文化差别的问题。
我没有资格去评论这位网友的想法,我只能感叹这世间能真正摆脱“物质生活威胁”的人太少了。也许就像法兰克福学派所认为的那样:文明发展的后果便是对人本能的压抑。
我烦透了这社会,烦透了人性,烦透了情感。但是我不想报复社会,因为我不想和那群人一样。
我还在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