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回家路上,一件小事引起了我的思考。
刚从电车下来,发现一位身穿黑色大衣的中年男子从我隔壁的门也下了车。但这名男子和别人相比显得有一点特别,戴着墨镜,拿着拐杖慢慢探索着往前走,没错,他是一位盲人。
紧接着我看着他缓慢摸索着过马路、爬上楼梯到另一条路上等公交车。
在我来德国之前,印象中,我在中国是极少极少见到过只身穿梭在城市中的盲人,或是其他残障人士。
而在德国却是很常见,在马路上经常能见到坐着轮椅,只身在人群中穿梭的残疾人士,公交车上也经常遇到坐着轮椅上下车的乘客。商场、地铁、公园等等都能经常见到残疾人士,而且,明明他们身体有缺陷,却总是笑的特别开心,也不喜欢接收到异样的眼光。
这时候我就纳闷了,难道德国的残疾人士特别多吗?还是我国残疾人士特别少呢?
我查阅了数据,
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德国残疾人士占比9.3%,中国残疾人士占比6.3%,德国残疾人士占比确实比中国高三个百分点。但咱人口基数大啊,据媒体报道,目前中国残疾人士数量将近一个亿,也就是说,在我们身边,每十五个人,就有一位残障人士。
那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好像很少见到呢?
不完善的公共设施使他们“寸步难行”,还有旁人异样的眼光让他们感觉得不到尊重,自然就不愿把自己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在我国,
很多城市的盲道都是摆设,常常会被违章占用;
很多地铁站并不会在每一个入口都修建无障碍通行装置;
很多公共卫生间没有残疾人士专用隔间;
包括对残障人士的称呼,“聋子”“瘸子”等都有点不尊重别人 ...
反过来我们看德国,
盲道永远是盲道,敢占用?罚款;
马路红绿灯的人行道会有声音提醒;
公共场所,火车、地铁站等都有无障碍电梯,电梯内还有盲文按钮;
残疾人士上下公交车的时候司机或乘客会把车门边的一块板放下来,与路边连接,方便轮椅上下车,车上还有专门适合轮椅的位置;
还有残疾人士专用停车位,通常是最靠近出入口的位置 ...
由此看来,好像我们的社会对于残障人士确实不够友好、不够便利,他们与社会之间确实存在不少障碍。这应该是造成残障人士很难融入社会的直接原因。
而更深一层,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对残障人士不友好呢?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对他们冷漠残酷呢?
有人说是因为是我们社会的整体素质差、不文明。
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还有更加底层的原因,是由于社会资源的匮乏导致的。
什么意思?
比如,在德国进店或者超市买东西,收银员会面带微笑、看着你的眼睛,特别真诚地跟你说一声hello,然后再清点商品,有时候还会闲聊几句,笑得似乎跟顾客很熟悉一样的。作为顾客我们也会自然而然、面带微笑地回一句Hello。
而在我国,即使是高端商场,也很少有那种真正发自肺腑地打招呼的店员,好像大多数只是任务式的“欢迎光临”。而顾客中,也有不少人连一句“谢谢”也懒得说出口。
这并不能把原因归根于我们素质低、不文明。
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人口多,资源少。
由于我们社会人口多,使得人均占有资源少,需要抢;
由于我们社会节奏快,使得我们时间不够用,需要抢;
在超市这个例子中,德国生活节奏慢,做什么事情都慢吞吞的,自然有大把的时间打招呼闲聊;
而我国发展快、生活节奏快啊,生活在大城市总感觉少了一点什么,这种东西在每年过年回乡的时候会感受到,那就是生活节奏慢所带来的温情。
同样道理,在前面的公交车、盲道那个例子中,由于资源的稀缺,公交车上的人都挤得快喘不过气了、路上都不够车道都不够用了,自然就把竞争力差、相对弱势的群体挤了出去。
所以啊,社会资源的密度跟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是息息相关的。
社会资源越稀缺,人们获得资源的难度就越大,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抢占资源,也就容易滋生了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同时,对于弱势群体来说,竞争力差,抢不到资源,慢慢地就被边缘化了。
不考虑人文关怀的话,这就是达尔文进化论中的“优胜劣汰”。
进一步讲,社会的文明程度,作为一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资源的密度。
而社会资源的密度 = 资源 / 人数
对于分母,我国人口增长已经在下降,为了社会稳定发展,需要鼓励生育,所以分母不能减小,只能靠分子的增大。
相信随着我们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资源会更加丰富,我们的文明会更上一层楼。同时,也会给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让广大残障人士能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社会。
当我们看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的时候,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多思考几个为什么,能帮助我们更客观全面地认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