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感受
有人说过“假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生活在当今时代,也许他们会选择精神科医生之路,而不是哲学”。殊不知苏格拉底就是把眼光从宇宙拉回到人世,才开创了西方哲学的传统。而李辛,作为一名中医科医生,从他的这本这本著作中,我也读出了浓浓的哲学意味。前几章感觉还是结构严谨的论文,后面渐渐融入了对话体的写作方式,看惯了机关里四平八稳的公文,这种模式让我有些不习惯。也没有充分的重视起来,总想跳过对话去看理论的东西。昨天读别的书,提到柏拉图对话录,忽然惊觉,这才是表达个人生活最贴近的方式,再回头重新阅读这些对话,才慢慢体会里面的精妙之处。
往前走,会有新开始
李辛提到,要改变自己的惯性是很难,但是不改的话,命运就总是重复老旋律。父母没有一个相对自然正常的生活,孩子就不知道什么才是自然和正常的。
当读到这一段时,对比自己这两年,面对家庭变故,我已经习惯了悲哀沮丧消极躺平的惯性,这样思考的结果导致了现实生活也在重复着老旋律,身体变胖,思维缓慢,外形邋遢,有时不能集中精神,生活看不到阳光和希望,这么都快乐不起来,就是有时候会开心的笑两声,但很快情绪又低落下来,陷入到自己的哀伤中。好像有一朵乌云,怎么都化不去,时不时的飘到我的意识中,提醒我,诶,你怎么还能开心呢?
随着读书和日常生活中刻意的一些觉察,内心开始有了改变的需求,但也很模糊方向在哪里。接下来,作者又给出了建议,照顾好自己基本需求的前提下,适度的去观察别人的需要,能有能力的话就去帮一把。这种利他的心愿和行动。有助于我们生命力在一个有序的相对多维的通道上。
于是我尝试着开始多链接和服务他人,先从身边的亲人开始。我用了几个下午和爸爸深度聊天,主动提出,想听听他年轻时的故事,他从开始的简单带过,因了我的不断追问,激发了他讲述的兴趣,也让他开始仔细的回想自己的年轻岁月,经历的那段上山下乡,从求学到工作到参军,从童年的记忆就只有一个字饿后来吃饱穿暖的历程,从没有房子到住职工宿舍到后来自有房屋的日子,从农村到工厂再到办公室的迷幻般的经历,在新中国建立,探索和发展的特殊时期,发生了太多太多神奇的事情,这些精彩的体验,对现在的我来说,简直比小说还精彩。我用心的倾听他的讲述,过去的几十年,从来没有认真的和爸爸进行过这样的交流,我没有看手机,大脑没有考虑任何其他的事情,把心思全部放在了他的身上,对他的每一段讲述都给予积极的关注,渐渐的,我感受到了爸爸的开心,卧床不起的他眼里渐渐有了光,仿佛那段年轻岁月在他身上注入的力量又回来了。聊着聊着,我的眼眶开始湿润了,如果妈妈还在,加入我们一起聊聊,属于他们俩的时光,那该多好啊。当然,我又忽然意识到,这也是惯性的沉浸在过去,而我要做的是活在当下,面对未来,所以甩甩头,把这种情绪先放下,珍惜眼前人,向前走,会有新的开始。
是的,就如作者所说,不管出现什么问题,记得要去主动行动,积极的去改变建设自己,去完成,去尝试。往下走,体验各种可能性,才会有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