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命运,教育是兴邦之本。如果说人生而是不平等的,那么,教育则是能够让人改变这一出身的不平等的最有效的途径。所以,自古以来,多少寒门之弟,通过勤奋好学而成为硕学大儒,国之栋梁。今天,和大家重温一篇经典文章《送东阳马生序》。
这篇文章我是在高中时学的。现在重读倍感亲切,也特别感动于作者作为一代名家,能够如此诲人不倦,勉励后进,文中所言,真出自肺腑,感人至深。
关于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重庆奉节县)。
正文
送东阳马生序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yà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yú)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ì 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大意:
这一段是作者介绍自己的年少读书时的情况:我从小爱读书,但家里贫穷,只好向藏书之家借书,借来以后,都要抄写下来,按照约定的时间归还。数九寒天,手冻得不能伸直,也不敢怠慢,抄完以后,赶紧还书,这样,别人才愿意继续借书给我看。二十岁后,又到百里之外访问名师。老师名气很大,学生众多,对待我的语气和神色都不会稍缓。但是为了求学,我站立左右,毕恭毕敬地请教,老师批评时,不敢还口,等老师心情好些了,继续求教。就这样,一点点积累起了学问。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mào)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大意:
这段介绍自己求学之艰。我当年拜访老师时,因路途遥远,拖着行李行走在深山峡谷里,冬天大雪深数尺,手脚都冻皲裂了,到了住处,全身冻僵不能动弹,亏得仆人照顾才能缓过来。住在旅馆里,一天只吃两顿,饮食简陋。同舍的年轻人,穿着华贵,而自己只穿着旧袍子破衣服,也并不觉得低人一等,因为以读书为乐,且乐在其中,不觉得吃穿不如人有什么丢人的。当年求学时,勤奋、艰难如此,所以,年龄大了后,虽然没有所成(自谦之话),但是还能列于君子之列,受到皇帝的恩宠,名字排在公卿之后,每天陪在皇帝身边,听候皇帝的询问,天下也知道我的名字。这都是我不停地学习才达到的,那些才能胜过我的,如果也能如我勤奋,所取得的成就也应该能远超过我啊!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ǐn)稍之供,父母岁有裘(qiú)葛之遗,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大意:
此段讲马生现在良好的条件,勉励他更要好好读书。现在的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国家供给饭食,父母供应衣服,不会受冻挨饿;坐在宽敞的房子里读书,不用奔走去借;有老师辅导,不会出现问而不告诉的情况;所有要读的书集中在一起,不用再手抄誊录。这些条件比起我当年好了数倍,那么,学业不精,品德不良,则是没有我当年专心,而不是自己天质不够或其它条件不足了。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 余,撰(zhuàn)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大意:
此段是讲写这篇文章的原因。马君则是我的同乡,在太学已经两年,同倍人都称赞他非常贤能。我在京城,马生写了一封长信给我,言辞流畅,和他谈话,语气平和态度谦恭,说自己小时候勤奋读书,是个善学的青年。他将要回家探亲,我就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治学的艰难。说我是勉励乡人学习,这是我的志向,如果有人诋毁我,以为我是在乡人面前夸耀,岂是了解我呢?
启发
这篇文章,宋濂以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的求学之难,但是,尽管贫穷,资质普通,通过勤奋读书却能够终有所成,那么,条件好的青年们,只要肯下功夫,当然也能够取得如自己样的成绩,甚至超过自己!
宋濂一生,勤学不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所以能够集大成于一身。清朝的大学士纪晓岚也说,自己自四岁读书以来,没有一日不读书、写字的,曾国藩在他的日记里也说,他自从读书以来,“未曾一日废笔墨”。所以,凡是在学业上能够取得成就的,除了资质,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毅力,就是苏轼说的: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超拔之志。
宋濂是一个贫书生,靠着毕生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成为名垂青史之人。当代社会,即使是最落后的山村,条件应该都要比宋濂当年好了,但是我们现在流行一种说法:阶层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把不能成材的原因更多地归究于社会,而不去想,自己是否足够努力。人的出生并不平等,但是,我们却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出生时的境遇,不努力,即使出生富贵,而富贵也终究不可守。所以,我们看,盖茨和扎克伯格们,并不是留给子女财富,而是注重培养他们赚钱的能力。
今天,重读这篇文章,让我们都来反思今日平庸的原因,不报怨,不埋怨,而去寻求未来赶超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