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农村大席,是小时候我最憧憬的事,因为是家中唯一的女孩,还排行最小,自然偏得父母的宠爱,所以但凡亲戚乡里有摆席的,母亲就会给我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在头上梳两个牛角辫,打上漂亮的蝴蝶结,把红纸用舌尖打湿,再用嘴唇咬一下,嘴唇就红艳艳的,站在镜子前左照照,右照照,甚是得意。然后就美滋滋的在哥哥们羡慕的目光中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架,骄傲的去“赴席”了。
还记得那时候摆席的由头,只限于定婚宴,和结婚宴两种。每户的套路基本相同。摆席的主家要在一个月之前就选好皇道吉日,必须在摆席的前半个月以各种渠道发放喜帖,如果信没及时送到就是对贺喜人的不敬。所以得到信的亲朋好友会早早的准备参加宴席的衣服,参加喜宴的宾客无论男女老幼都打扮的整整齐齐,好像过年一样。
摆席都是在自家的大院,一摆就是三天。在这三天里主人只负责招待客人,点烟敬茶,极尽周到恭敬。而大小的事宜都托付给“知宾人”,也就是现在的主持人吧,这知宾人,一定是本家信得过,能说会道还在村子里颇有威望的人才行,当时叫“三天不由东”,意思是这三天的事都得在知宾人的指挥下,有条不紊的进行。话说第一天,叫“前席”。上午都要杀一头主人家去年就为办席准备的大肥猪',杀猪过程的血腥我是绝对不敢去看的。只知道几个小时的功夫就把肉泡在缸里,猪血就一碗一碗的加了调料被大厨放在大锅里蒸了,这蒸猪血是前席里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厨房一般都是在闲置的厢房里搭起临时的锅灶,大厨也不是什么知名的厨师,都是村里或临村做菜的高手而已,尽管都是义务帮忙,不收分文,但做起菜来是一点都不含糊。这前席里的菜很自然没有正席丰富,而且是以素菜为主的。
第二天一早,知宾人就指挥年轻人在院子用篷布搭个能容纳十几张桌面的大帐篷,夏天只搭棚顶,冬天就要用塑料全封闭的,也保证了冬暖夏凉。中午十点左右迎娶新娘子的大马车缓缓而来,在离主家大门不远处停下来,等待迎亲的鞭炮声止才会来到大门口,而男方家的门口早就挤满了人,经过了婆婆接盆,给婆婆带花,小姑子给两位新人戴上标有新郎新娘字样的小红花,在这时坐在新娘身边的小男孩一般都会拉着新娘的衣襟不让下车,直到知宾人喊:主家赏钱啦,没看孩子不让下车吗!主人家就急忙掏出早就包好的红包塞到孩子手中,要是遇到调皮的孩子,会把红包打开,看红包包多少钱,要是不满意,会继续拉着新娘不让下车,主家就得再塞个红包出来,这“压车”的小男孩可得罪不得,一般都是新娘的弟弟,要是新娘没有弟弟也一定是新娘最亲近的娘家人的小孩,所以无论如何必须得让男孩满意,当然再调皮的孩子大人们也会告诉不能胡来的,闹也是为了喜庆。在众人的笑声中,新郎拉着新娘的手才下了车,那时新娘没有洁白的婚纱,穿的是大红的衣裙,也分外的美丽夺目,女人一生最美的时刻就在那时绽放。当时我不懂,只是看热闹,但最爱看的还是新娘子。然后在人们的簇拥中走进新房,那时没有什么仪式,只是有一些习俗:挂门帘,垛被垛,“小叔子”拽三把,新郎新娘互认亲戚,这一系列的活动下来,知宾人才宣布喜宴开始,席面和现在不同,叫“八碗席”,实际上并不是只有八碗,而是八盘八碗。四凉:凉拌焖子,干炸带鱼,花生米,猪头肉。四热:炒葱头,姜丝肉,溜肥肠,溜地瓜。八碗:丸子汤,炖牛肉,蒸瘦肉,酸菜粉条,冬瓜汤,小鸡炖蘑菇,小白菜炖排骨,还有一碗羹汤。另外还要有二大件:烧鸡和肘子肉。菜的丰盛自不必说,再看气氛每十人一桌,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都你敬我让,热闹而和谐,喧嚣中透着温馨。那时尽管很简单,但好像每一对新人,不管爱也好,不爱也好,绝大多数都能相携到老。
第三天叫“后席”,这天远道的亲戚一般都走了,主人要招待的是喜宴中帮忙的人,菜色自然也没有正席丰富,至此宴席才拉上帷幕。尽管套路是相同的,但各家的菜色还是不一样的,这样在办席后,往往会有好事的大妈大嫂评价这家菜预备的充足,那家的
菜吃的未尽人意,因而摆席的主家会尽努力把席做好,因为这有关面子,有关名声。而当时贺喜的礼金都是象征性的五块十块钱不等,近点的亲戚会送被面和床单什么的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叫做“念想”。
时间过的好快,当年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如今已两鬓斑白,到了做奶奶的年龄了,而这农村大席经过了这几十年的发展,已从农家小院搬到了饭店酒楼里了,尽管席面的菜色比原来的要丰盛的多,可感觉连小孩都不是那么憧憬了。这种改变不知道是从何时开始的,让人感觉又无奈又滑稽。
摆席的由头太多了,五花八门:生日宴、满月宴、升学宴,生意开张要摆,孩子毕业要摆,老人八十要摆,九十百,六十也要摆,六十六也得摆,可笑的是有个人家,老人八十岁,按理说摆上二十几桌很正常,可不正常的是老人三个儿子一家摆一回,三场宴席下来老人不仅没有添福添寿,反而折腾进了医院,为啥儿子们这般孝顺,说一千到一万都是礼金的闹的,这喝酒吃席的人五块十块的礼金再也拿不出手了,关系一般的一百,好点的二百,更好的三百五百,要是直系亲戚那咋也得一千到五千,这一场席酒办下来,去掉酒店的开销最少也得剩个三五万,要是在村里有点名望的,那剩个十万八万都不成问题,这对于农村来说,这可是相当于一年甚至是两年的收入啊,要是你,你会不动心?
再说这收了人家的礼,做为中国的传统当然就要礼尚往来吧,所以别人家摆席你也一定得到场,并且人家随你一百,你肯定就不能还八十的,说好听的这叫面子问题,所以每到每年的七月末到八月底孩子考学,建房,买楼,是摆席的第一次高潮,“农闲时节不得闲,家家户户摆席欢”,那就这么说吧,你若是住在一个三百多户的村子里,你这一个多月基本中午都在赶席中。尽管村民心里都苦不堪言,可被这赶席的大潮的冲击中,又不得不为之。席面早已经不是八碗席了,干炸带鱼,冰虾,凉拌菜,凉拌鸡胗,油闷豆角,龙须肉,扣肉,四喜丸子烧鸡,肘子肉,糖溜地瓜,红烧肉,还要有四大碗:炖牛肉,小白菜白丸子,汆白肉,最后上一碗叫羹。当然根据饭店,和摆席的由头不同,菜色的搭配也不同,再看席间的场面,一般都十人一桌,当然你自己要选熟悉的亲近的人一桌,要是你坐这桌人比较陌生,那你吃不吃得好可真要看你本事了,有的菜刚上桌,你还没夹一口,就有手脚麻利的大妈大嫂折进自备的塑料袋里,说某孩子没来,某老人没来,打包回家给他们吃,可究竟进了谁的口只有她自己知道。一顿席吃下来也就二十分钟左右,那个速度真的是没法形容,再看桌子当然是杯盘狼藉,再看那些大嫂大妈们都喜滋滋的大包小包的拿回家,这情景就往往让我想起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悲伤。
我曾参加过一个亲戚的婚礼,真可以说是盛大辉煌,二十多辆各式婚车,排成长龙,新娘一袭洁白的婚纱娇美袭人,在喜庆的婚礼进行曲中,款款走过红地毯,新郎新娘庄严宣布爱的誓言,我就觉得滑稽又可笑,因为我知道新娘子是这位新郎的第三位妻子,听着新郎那深情告白的时候,我好像都不再相信爱情,但我还是希望这对新人这次真能走的长久!
我每天都打扮得体的奔波于赶席浪潮中,机械的微笑,机械的应酬着,摸着越来越瘪的钱包,我挣扎,但很无力,小时候那么憧憬的农家大席如今怎么让我一点都憧憬不起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