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上文字是一件自然妥帖的事。收藏的摘抄和随笔到如今依旧安放在我书桌的一隅。偶尔会翻看回忆,除了觉得自己的字从生涩一点点在变得成熟外,还有对文字里新的理解和感悟。
还记得高中时的那个执拗偏颇地迷恋于文字中的自己,宁愿花上一整个晚自习用来读书写随笔,也不想碰数学题。就是在那个时候,自己的数学成绩直线下降,偏科成了后来3年里的常态。即使这样,当我因为写作而收获一些不大不小的奖励时,顿时觉得偏科什么的都不是困扰我的问题。于是会变本加厉地沉迷。尝试不同文风从散文到议论到诗歌到歌词,最后卡在了小说上。每次都有了开头有了思绪,但最终还是提笔无语。我承认自己是那种喜欢雕琢文字的人,类似骈文,词藻堆饰,矫揉造作。也行就是这个原因,当我每次写小说时,总会琢磨应该用什么词汇什么表达方式,纠结成疾,难以自然流述。所以,尝试几回,便不敢造次了。当然这些都是高中三年的事了。
后来,理所应当的高考失败,我选择了复读,这一年,改变了自己很多。迫于压力,我不得不放下自己热衷的写作,转而专心打磨我的数学题。那种毅然决然地投入到数学里的向死而生的感受至今还能心领神会。最后,这一年没有白费,考上了普通的本一,也算还了家人和自己的圆满。但是,对于文字,我真的亏欠太多。那种陌生和距离感让我一度以为我不会写作了。雷同的随笔,相似的字句,考究半天也不能找到一个妥帖的词……开始灰心丧气。
至于选专业的事,从一开始就认定了汉语言文学,心心念念,不曾放弃。可惜最后还是硬着头皮选择了家里人指定的会计学。在他们眼里,作家是那种潦倒困窘的代名词,难于出人头地。也对,我的妥协让我看清自己的苍白无力言不由衷。有时想想自己这一辈子,过得挺随便的,想读的大学和专业都成了空话,遗憾使然。可我还是在拼命挣扎拼命上岸不是吗,还是在写自己的东西,在坚持着空洞的坚持不是吗。
19年了,杂七杂八地读了很多没营养的书。但最最喜欢的是我读了数十遍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最最喜欢的作者,除了本书张嘉佳外还有就是鲁迅了。两个截然相反大相径庭的人,却在我的生命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于我的散文和议论都有了很大的帮助。一个教会我如何用戏谑幽默的方式让人从心底哭出声流出泪来,一个教会我如何用辛辣嘲讽的文笔来对待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直到现在,身为大一新生的自己,有了自己新的生活,尽管每天需要和我完全不感冒微积分和微观经济学打交道,我还是找些时间留给自己留给我所喜欢的文字。时间尚早,未来还有很多可能和不确定。对于文字,希望自己能如某本书的书名一样“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零零碎碎啰啰嗦嗦就到这里了,今天是开始是初识,所以幸会。以后是陪伴是相知,所以祝好。致我所邂逅的每个陌生人。
最后,我有故事,你准备好老酒了吗?
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