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则【每日一省】在莫名思如泉涌的状态下,用力过猛了。突然在加快节奏的出差中,思考、写文,变成了一件有压力的事情。稍微调整,回归初心。本就是写给自己看的文字,为能有一个和自己对话的渠道、向内记录。这样想着就轻松多了。
又到了每周二晚上的即兴课,今天是B班第三次课。不知道为什么,今天上课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所以就会觉得和伙伴的抛接变得一场困难。没有敞开自己,也很难接纳别人。但,还是有两个感触和思考想要记录。
1. 感知这些情绪的时候,我在想什么?
今天的课围绕情绪展开。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把每一种情绪都按从弱到强(1-10)的顺序演出来:开心/悲伤/害羞/期待/恐惧/感动/嫉妒
从来没有过这样有意识地去体验、感知和塑造自己的情绪。我发现,每个情绪,为了进入它,我都需要在脑海里脑补画面和情节。回过来想的时候,觉得那些被我用于培养情绪的画面,梳理一下倒是蛮有意思的。
开心:我想的是,每天晚上回家,打开门,看到嘟嘟的那一瞬间
悲伤:我想的是,做手术期间,我的家人在为我担心的画面
害羞:我想的是,以前在学校被同班同学起哄男朋友的情景
期待:我想到是,阔别多年后,再见我男神(现老公)的情景
恐惧:我脑补,自己在校园枪杀案现场,躲在可能找到的遮蔽物后,紧抓书包
感动:我想的是,第一次在教育公益双年展上,听璐瑶分享她和巴别梦想家的故事,末了我上去拥抱她的情景
嫉妒:我想的是, 曾经我嫉妒过我大学最好的朋友,还为此做了很多傻事
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最快速地进入“感动”状态,而最难进入“嫉妒”的状态。
老师还让我们对比,不同情绪下,浮夸的演技 vs 真实的情感外露。然后发现,所有正面的情绪,两者的表现非常接近,而负面的情绪,常常真实的情感是更内敛厚重的,在表演时却常常被夸大和变得更外显。
然后,我们还发现,情绪的感染力是很强的。特别是笑。当团队里的一个人在笑时,它就会病毒般的传播开。
不禁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实验:一个人在地铁里笑起来,最后感染了整个车厢(笑是会传染的!老外地铁上发出好魔性的笑声_腾讯视频)另外,在旧金山Exploratorium也有一个类似的实验装置:一把皮沙发,一个电视。电视里循环播放着,各种人们大笑的录像。基本上5秒之内吧,你就会发现你也会忍不住地跟着他们笑(甚至大笑)。
2. 想要拥抱当下,可能要先学会不为别人的评价而做选择
最近几年,当我有意识地开始追溯“我为什么是现在的我”时,我渐渐发现,在我身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性格特点,能合理化我很多的具体行为。就是:“我很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
也许要更多地去了解一些心理知识,我可能能更清除地抽丝剥茧出,我的这个性格特点如何联系到我的成长经历中。但是,我很庆幸,自己至少迈出了第一步,意识到且开始正视自己性格中的这个部分。
我非常依赖于获得别人的认可,来验证自己的价值。所以我常常会陷入“这是我想做的” vs “这是大家期待我做的”的拉扯中。
而在即兴表演里,我无时无刻不在和内心的我做斗争。即兴表演要求每个人遵循自己当下最天然的反应:情绪的天然反应,逻辑的天然反应,身体的天然反应。可是我常常会陷入一个纠结:就是,在脱口而出前,我都会思考半秒,我这样做傻不傻,有没有更好的表演方法。曾经我被周围的朋友贴上“完美主义”的标签。后来我再往下挖掘,才意识到,其实我的“完美主义”是建构在我担心让别人看到我的不完美,让别人感到失望,我希望永远可以impress别人。
很感谢即兴表演,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场域,让我有机会练习如何放下外部评价的压力,练习如何从自己内部生长出能量。
慢慢,慢慢,更清楚地认知“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这大概也是我在做每日一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