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公众号一个半月了,发了三十六次文章。包括古体诗,现代诗,散文,短篇小说。由于还没有征收稿件,文章自己写,发的时候审稿,编辑,版面设计,配图都是自己搞。除了写文章,后面的一些事,对于我来说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一切处于摸索阶段,弄不好漏洞百出,让人贻笑大方。而且,一经发出,错误再多也无法修改,只能删除。
编辑,版面设计,配图可以慢慢研究改观,写文章导致的错别字,语法修辞问题是自己写作态度和水平问题。有的字重复,有的字掉了。如5月21号一篇散文《一个即将崩溃的家庭,前途在哪里?》,标题崩溃的“崩'字写成奔走的"奔"。文章中法律的“律”,写成出力的“力”了。这些致命的错误是自己不谨慎的原因。
现在,我写文章很少用笔,多数在手机上写,发在qq空间日志里,再哪里需要往哪里搬,即复制,粘贴。手机写作的好处是随意性大,方便。可以见缝插针,有时间就从口袋里掏出来就写。坐地铁,火车,公交车,带孙子在儿童乐园玩,都可以写。毛病是打拼音蹦出来的都是同音字,有时,手上明明点这个字,打上去的是那个字。有时,拼音打错了,如:“崩”字的拼音“beng”,韵母后面的”g”没有打,成了”奔“(ben)。再则,这种见缝插针的写法没有连贯性,也容易出错。关键是写完后要逐字逐句看清楚,对待语法修辞反复琢磨,多看几遍再发,减少不应该发生的错误。
记得在部队写新闻稿时,我们的写作态度特别认真,一丝不苟。如今重温那时的写作情景,依然值得借鉴。写新闻稿,先要采访,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采访前要列出提纲,向被采访者问什么,不问什么,临时还要见机行事。回来之后,按采访获得的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想好文章结构安排,是倒叙,顺叙还是插叙,语言风格也要讲究。写完改一遍再抄一遍,再改再抄,工工整整地写在稿纸格子里,连标点符号一点不能马虎。那时叫“爬格子”。爬格子是一个苦差事。
如果几个通讯员在一起,这个写完叫那个看,那个写完这个审查,提出修改意见,发现错别字及时更正。搞得像娘给女儿梳头---要有个卖相,再装信封发到邮箱。稿件发了心里还在惦记着,像送走贵客,依然十分留恋。
我采访洞库连连长,由于兄弟部队来我部进行军事联合演习,连长将连队的好房子腾出让给兄弟部队住,自己的官兵住旧房子。这种高尚的风格感动了兄弟部队。我写了一篇《让出好房风格高》的报道,稿件反复修改写好发到邮箱,回来与战友们去澡堂洗澡,泡在水池中忽然想起文章中错了一个腾出的“腾“字,估计稿件还没有送走,连忙起来擦干身子,穿衣,跑到邮政所,向工作人员说明情况,取出信封将那个字改过来再放进去。邮递员向我投来敬佩的目光。
有位文友说得好:“文章本是传真理,字词句句要细推。”像贾岛写诗研究“推敲”二字一样,反复推敲。现在的问题是写出来之后,身边没有人帮你看,自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己文章的问题自己看不出来连错别字都忽略了。况且,写文章的人,都有孤芳自赏的毛病,总以为自己的文章好。有一个奶奶去学校找她孙子,学校下课了,满操场都是学生,衣服五颜六色,动作跑跑跳跳,奶奶看得眼花缭乱,没有看到她孙子,于是问一位老师:“老师,我的孙子呢?”老师说:"你的孙子叫什么?"奶奶说;“那个长得最好看就是我的孙子。”老师好笑。
我的三弟多次向我提出,文章写好后放几天再看就会发现问题,再改。我又何尝不知道这个规律呢。有一篇文章写完放两个月,有个问题还是没有发现。
现在,我想了一个办法,写好文章后除了自己修改外,如果身边没有人看就发给文友看,让他们提出意见。自己问一下自己:写这篇文章,发公众号你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了吗?